AI前哨站
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公布立法计划,AI立法有何变化?
全国人大常委会2025年立法计划中涉及人工智能健康发展方面的项目仍为预备审议项目,而国务院则仅强调推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立法工作。此外,两部门还规划了多项数字经济领域的立法项目,包括网络安全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以及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相关法规。
人形机器人马拉松跑第二,松延动力订单破千,交付能力是考验
松延动力董事长姜哲源表示希望公司能有健康的现金流而非持续烧钱研发。该公司估值接近10亿人民币,当前人员规模约70人,已接订单突破1000台,主要客户来自教育科研和展览文旅领域,计划推出大尺寸人形机器人以实现量产交付。
可凭一图精准定位,当AI化身“赛博侦探”,隐私如何防护?
ChatGPT o3能通过一张照片精准定位拍摄地点,甚至还能根据图片细节分析用户职业等个人信息。但这也带来了隐私泄露的风险,需设立安全边界防止滥用。
康复医疗训练,人形机器人何时有用武之地?
傅利叶宣布康养为具身智能布局场景,认为康复机器人具备交互优势。公司已进入全球3000多家医院。但医疗监管和技术研发仍面临挑战,机构投资人表示康养场景有资源和渠道,顾捷强调有效性与安全性是关键因素。医疗机构则持观望态度,担忧设备合规性及临床效果。
重组敏感时刻,长安汽车为何祭出“百万悬赏令”?
东风长安重组进展引发质疑,长安汽车辟谣并称重组不会改变企业实际控制权。此次重组涉及资源重新分配、品牌定位调整等挑战。长安汽车一季度盈利能力提升但营收下滑及现金流承压。业界认为双方需要解决管理文化差异、品牌重叠等问题才能实现‘1+1>2’的目标。
车企“智驾”集体更名“辅助驾驶”背后:合规与责任如何归位
多家车企调整智能驾驶宣传口径,小米汽车将‘智驾’修改为辅助驾驶。工信部要求车企明确功能边界并禁止夸大宣传,强调驾驶员必须全程参与控制。此次更名背后反映行业责任与安全的博弈,旨在重建公众对智能驾驶技术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