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2日,南都记者从教育部获悉,《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以下简称《使用指南》)正式发布。其中,《使用指南》明确,禁止学生直接复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并禁止小学阶段学生独自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同时该指南强调,教师不得将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替代性教学主体。
据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施行的两项指南是科学规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进一步落实培养具有人工智能素养的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使用指南》重点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场景,明确各学段使用规范,确保技术安全、合理、以有效地辅助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推动教育管理智能化。而《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则旨在构建一套科学完备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通过螺旋式课程设计以及“课程重构、资源融通、评价创新、师资赋能”的联动机制,推动人工智能教育从局部试点转向全域覆盖。
南都记者了解到,《使用指南》明确了AIGC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三大类核心应用场景,即促进学生成长、辅助教师教学和支撑教育管理。
针对《使用指南》提出的“分学段差异化应用”,教育部表示,小学阶段的学生应在教师、家长帮助下适切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教师在课内有效开展人机协同教学;初中阶段可适度探索生成内容的逻辑性分析,指导学生交叉验证生成内容的合理性;高中阶段可结合技术原理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自主评估生成内容的社会影响。
“这一设计旨在平衡技术应用潜力与学生年龄适配性,避免低龄学生因认知不足导致技术滥用或过度依赖。”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人说。
南都记者还观察到,为防范学生因过度依赖生成式人工智能而弱化独立思考能力,《使用指南》一方面限制中小学生在创造性任务中滥用人工智能,严格从源头上杜绝“代劳式”使用行为;另一方面,强化教师的引导职责,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积极开展批判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对技术输出内容的质疑精神与甄别能力,切实提升信息处理的自主性。此外,进一步明确人工智能工具在教育场景中的辅助定位,强调其应用边界。
同时,教育部强调,为保障学生隐私与数据安全,《使用指南》严禁师生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时输入考试试题、个人身份信息等敏感数据;各中小学校需建立健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 “白名单” 制度,经严格审核评估,仅允许符合教育场景需求且数据安全合规的工具进入校园使用;教育行政部门将持续强化监管职责,对技术供应商的数据收集、存储、使用及传输等处理流程实施动态审查。
(文:AI前哨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