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建议
「霸占心智」
做一百个功能,不如让用户一想到某事就想到你
别做「全能助手」,没人记得住。去做「合同之王」、「PPT 大师」,要知道:认知的入口,便是习惯
「心智靠喊」
大部分品类认知都不是做出来的,是先喊出来的
等真的最好,再心智便晚了。认知就像域名,先抢注的人先占坑
就喊「我是第一」
先喊的那个是标准,后喊的只能解释自己
报告没发布你就先写「首个xxx」。别人要反驳,就得先承认你存在。「行业第一」不是跑出来的,是占出来的
社群不是服务,是造声
真正会发声的 1%,比每天用你的那 99% 更值钱
你不是在培养客户,而是在训练讲故事的人。他们转帖、写教程、录播客,替你覆盖更多人。别把社群做客服,把它当素人koc的MCN
造新词,造注意力
概念是循环炒的,版本号是印钞机
同一套功能,第一次叫「助手」,第二次叫「AI」,第三次叫「Agent」。技术没变,叙事变了就能再开一轮发布会。媒体不缺内容,但缺概念
人设,是最省钱的护城河
创始人越鲜明,公司越容易被信任;哪怕产品还没长全
用户不信公司,他们信人;媒体不想写产品,他们想写「这个人在做什么」。你不说话,公司就没有轮廓;你一说话,别人就有理由关注你。人设就是广告牌
去写规则,去定标准
能让别人围着你转,不一定是你最强,而是你先动笔
你先发一篇最佳实践,别人就不太好绕开你。你发布一个行业标准,什么MCP、A2A,再来点营销事件,生态慢慢就捆上来了。写代码不如写文档,造技术不如造规则
被骂,也是赢
黑红都有位置,最怕你说了一万句没人接话
没人批评你,说明你根本还没进入讨论。被用户吐槽、被友商狙击,都是你已经上桌的信号。怕的不是被打脸,是没人看你打没打脸
产品靠团队,估值靠叙事
公司能不能活,是运营问题;值不值钱,是想象力问题
你团队卷得再狠,增长曲线再稳,都比不上一句“我们要重构某个产业链”来得好看。数据是做给财务看的,估值是说给资本听的。资本看的不是现在,是你有没有办法撑起一个合理的幻觉
宏大叙事,决定是否有大钱
投资人投的不是你一个项目,而是一个时代的方向
你说你做“智能写作工具”,VC点头但不投;你说“重构内容行业的供给链”,他立刻想起另一个类似项目被高价收购。你必须把自己,塞进 VC 讲给 LP 听的故事,不然你就是背景
融资,讲的是位置
投资人投的不是性能曲线,而是你在链条上的位置
对 VC,讲清楚你是连接点、必经路、卡脖子还是前哨站。他们不要求你现在赚钱,只要求别人以后得靠你挣钱
估值可以放飞,逻辑站稳
估值是靠想象力涨的,但也靠严肃推演活着
不要报个大数吓人,要用「行业基数 × 渗透率 × 客单价」让人觉得你虚得有道理。泡沫不是问题,怕的是泡沫里看不见结构
以不确定的焦虑,融确定性的钱
投资人怕投错,更怕错过;你要做的是诱发第二种
技术领先是安全感,但不是驱动力。你要让他们焦虑、挠痒痒,觉得这波不投就错过了时代
账上有钱,才能谈战略
再好的赛道,也得跑得动;再远的愿景,也得撑到那天
你产品不成熟可以解释,市场没起来可以讲故事,但你账上只剩两个月的钱,那就没人听你讲故事了。战略失败不可怕,现金断裂才致命
开源的尽头是收编
免费只是入口,生态才是护城河
你开源的不是能力,而是规则。让别人用你的接口、你的格式、你的示例代码——一旦标准成型,谁都得看你脸色
发布会是秀场,不是版本更新
产品可以挤牙膏,声势必须是全场烟花
场地够大、灯光够亮、媒体够多,效果就成。发布的不是功能,是动静;动静大了,就有人相信你值得留意
PR 不求实质,求标题够响
99% 的人不会点进去看,但每个人都要看到标题
内容只写给投资人和竞品看,标题是写给市场看的。「首个xx」「奥特曼直拍大腿」比任何细节都有效
竞品的 feature,也是话筒
去吹嘘你和竞品不同的地方,然后说你的方法比他们强
对比是最廉价的营销手段。只要别人还活着,你就有台阶踩上去。没有对手,显不出你的价值
别人的 Logo,是很好的广告
能挂上官网的标识,胜过一万字的案例分析
不用管他们用得深不深,只要能挂名一波「合作客户」,就容易找下一波「合作客户哦」
用户不是买功能,而是买完成感
功能是手段,场景才是钩子
「我们用 AI 做语义分析」没人在意。「三分钟总结开会要点」才是打开钱包的理由。你卖的是「帮我搞定这个事」,而不是「有xx功能」
慢不是 bug,是 feature
搞不出来,就加上 loading 动画,再错都像在认真分析
如果产品慢,就让用户觉得你思考的细,多来点「让我再思考一下可能的解释」,让用户觉得你靠谱。技术缺陷掩盖不了,但话术可以改变认知
定高价,是为了卖更贵的
三档价格,中间那档最贵,不是为了卖,是为了让最贵显得值
99、1999、2999,看起来跨度吓人。你其实只打算卖 2999,但没有那个虚高 1999,大家就会觉得 2999 太离谱
免费是诱饵,不是福利
用得爽的免费叫赠品,用得难受的免费叫转化路径
别一上来就让人爽。用完三次卡一下、导出要注册、长文限制字数,让用户有甜头,也有卡点。甜点引流,痛点转化
向客户,兜售 KPI 解决方案
他不是买产品,是买一个能写进年终汇报的故事
「引入 AI」、「实现自动化」、「降低成本提效」这些词你不爱写,但他爱抄。要把产品功能,以文字写下来,方便客户复制到汇报材料,才容易下单
ToC 卖共鸣,ToB 卖关系
消费者靠感觉,采购靠人情
你搞 C 端,搞的是气氛;搞 B 端,拼的是人,别搞反
toB,要包背锅
贵没关系,不能犯错才重要
你要让客户相信,不买是失误,买错不是责任。你是趋势、是行业参考、是别人都在用。这样一出事,就可以说「大家都选它了,错不在我」
合规是一种幻觉,但要有
能不能用不重要,有没有资质才重要
你要的不是产品通过什么测试,而是有一套文档让采购部门安心。有的项目从头到尾没人看功能,但流程齐了,钱就拨了
留下客户,靠沉没成本
用得越久,越跑不掉;流程绑得越深,越没人想动
你不需要是最好用的,但离开你,一定会无比麻烦。你能吞下数据、生成格式、打通接口,那你就变成了他们系统的一部分,谁动你谁得改一堆 SOP
去解决沟通成本
真正掏钱的公司,买的不是算法,而是部门能不能合作
说一堆虚的,B侧根本不信。但你说“这玩意能帮法务和销售把需求写到同一个页面里”,他就愿意试试。企业的卡点从来不是不能做,而是麻烦
ToC 卖优越感,而非功能
用户买的不是效率,是自己“跑在前面”的那种感觉
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晒一个模型帮他写的报告?AI 工具是新身份标识,用的人不是图快,而是图新。你产品必须让人有“老子贼牛逼”的炫耀感
(文:赛博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