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会前夜必看:如何用1小时把论文「吃干抹净」?


对大多数研究生来说,组会无疑是科研路上的“修罗场”。


比如,导师深夜发来一篇英文论文,语气轻松:“这个不错,明天你讲讲。”


又比如,你整个假期都在摸鱼,直到最后一天晚上才想起明天要汇报,凌晨点灯熬油突击补课。


慌乱、混沌、原地爆炸……这些情绪你八成都体验过。


最终只剩一句灵魂拷问:到底该从哪儿下手?

 

很多人会选择用 AI 救急:论文丢进去,让它提炼重点、补点资料、顺便再拼个思路。


听上去很高效,但流程其实并不轻松——


AI 并不知道你的背景,问一句答一句,反复沟通不说,最后还是得靠自己捏成一个能讲的版本。

 

这时候,要是能有个更懂你、还能主动引导你的老师,事情也许会轻松很多。最近发现秘塔AI新功能——“今天学点啥”就让我体验到了。它让 AI 不再是一个只会搜资料、写文档的 AI 秘书,而是成为一个比我们懂得更多、更有经验的 AI 老师。让你的学习模式,直接从“等你问”升级成“教你学”。


“今天学点啥”能够根据上传或搜索到的资料,直接生成系统化、结构化的讲解,帮助你理清每个知识点,真的让你把知识给“学通”“吃透”。


具体来说,日常刚开始接触一篇论文时,你可能完全抓不到重点:


实验方法看不懂,创新点找不着,引言都读得云里雾里。


这时候让 AI 划重点,反倒更懵。


想靠跟 AI 问答互动来加深理解,一句句问下来,反而越问越糊涂,有时更是连“该问什么”都不知道。

 

这种情况下,真正被需要的,不是一个被动答疑的学者,而是一个能主动讲课的老师。

 

举个例子,把李泽厚先生的论文《宋元山水画的三重意境》上传给“今天学点啥”,它能自动识别文献的结构和重点内容,不到 1 分钟,就生成了一个带 PPT 的视频课:



从历史线索到概念整理,有框架有讲解,是直接就能拿来用在课堂上的水准。


而且,还能根据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来选择讲解深度。小白就选“初学者”模式,大佬可以试试“专家”模式。


讲解的风格也可以自由选择,我个人比较喜欢用的是“讲故事”和“暴躁老哥”这两种,“讲故事”能把枯燥乏味的知识讲得生动有趣,“暴躁老哥”是用骂骂咧咧的语气“骂着讲”,最适合学习犯困的时候,“鸡”自己一下。


再来看另一个 AI 辅助学习时的常见难题——眼睛会了,嘴巴还不会。

 

很多人刚入门时都是“半懂”状态。


看了几篇综述,仿佛记住了一些细节,但一开口就卡壳。


阅读资料的时候“颅内高潮”、跟 AI 聊天的时候“自信爆棚”,真到组会一开口,又支支吾吾、满脑子空白,像是被谁按了暂停键,直接“歇菜”。


说到底,这是“看得懂”和“讲得出”之间的落差。


读资料、提信息不难,但真要组织成一段结构清晰的讲解,常常就绷不住了——尤其是科研内容,逻辑链一断,全场“陪葬”。

 

针对这个问题,用“今天学点啥”还可以反向整理自己的表达逻辑:


把几篇资料整理成文档上传,它会自动生成一段视频讲解,配上结构清晰的 PPT。


然后,就可以照着它的逻辑,看它怎么分段、怎么讲重点,把讲不清的问题捋顺。


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天学点啥”不仅是一个非常好的“老师”,还可以是一个很好的“表达教练”。看它讲几遍,就知道怎么把复杂凌乱的东西讲顺。


有了这个底子,做PPT、讲报告时就不是从零起步,而是在已有结构上不断完善。


哪怕是要上台讲自己的研究,也可以先把内容丢进去,看看 AI 老师怎么组织语言和框架。对于那些擅长思考但不善于输出的人,这种方式也是个不错的“出口练习”。


除此之外,“今天学点啥”还有很多亮点值得发掘。


比如,课程中途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随时打断,AI 老师会不厌其烦地详细解释。


再比如,听完课,它还会顺便出几道题考考你,看你到底学废了没。



只要播过的课,都会自动收入书架里。可以直接查找,随时回顾,还可以下载下来,或者在线分享给朋友。


如果你像我一样,被迫热衷研究学术,或者没事儿喜欢学点啥,不妨试试这款 AI 学习工具

 

电脑端:metaso.cn/study

手机端:应用商店搜索 “今天学点啥”

 

它还挺有意思的,能给无聊丰富的学术生活带来点新乐子形式。



🔍


现在,在「知乎」也能找到我们了

进入知乎首页搜索「PaperWeekly」

点击「关注」订阅我们的专栏吧


·


(文:PaperWeekly)

发表评论

×

下载每时AI手机APP

 

和大家一起交流AI最新资讯!

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