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巨大的行业变革才刚刚开始。
作者|栗子
“AI不是CRM的附加功能,而是新一代CRM的核心基因。”纷享销客创始人兼CEO罗旭在与「甲子光年」进行媒体交流时表示。
目前,AI正在加速改变CRM甚至是整个SaaS的产品形态和市场格局。
作为国内CRM市场的两大明星之一,纷享销客的动作代表着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
4月25日,纷享销客发布了首个企业级智能CRM平台ShareAI,标志着纷享销客从连接型CRM向智能型CRM的战略跃迁。这一改变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CRM行业范式的一次深刻变革。
其实,不只是纷享销客,在Salesforce率先推出AI能力之后,国内不少CRM厂商也纷纷在产品中加入了AI能力。在「甲子光年」看来,他们的目标都是相同的,那就是打造更适应AI时代的智能化产品。
为什么CRM厂商都在向AI转型?Agent是否已经成了CRM的共识?整个SaaS行业究竟被AI重构了什么?
1.从连接到智能的跨越

显而易见,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商业逻辑,成为新一代CRM的核心基因。
传统的CRM系统主要作为管理工具,侧重于数据的记录和业务流程的标准化,而智能型CRM则赋予了CRM系统新的使命——成为企业的智慧中枢,赋能销售各角色,推动企业增长。
而纷享销客推出的ShareAI平台,正是这一理念的集中体现。它基于CRM数据、权限与场景深度融合,通过AI技术实现业务流程的智能化重构。
罗旭指出,AI时代的CRM不再是自上而下的管控系统,而是赋能一线的业务大脑,将行业最佳实践、精英经验转化为可复用的数字化能力。
ShareAI平台以“AI+CRM+行业智慧”为核心,深度融合大模型技术与营销、销售、服务全链路业务场景。其核心能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智慧基座:ShareAI提供低代码工具,让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定制AI应用,而非被动接受标准化功能。这种灵活性使得企业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实现业务的个性化定制。
2.场景驱动:AI能力必须与具体的业务场景紧密结合,而非提供泛化的智能服务。例如,在销售场景中,ShareAI融合专业销售方法论,链接客户互动内容与管理逻辑,为销售人员提供实时话术支持和行动建议。
3.坚实可信:通过严格的权限控制、敏感数据脱敏等措施,确保企业数据资产的安全。同时,纷享销客与大模型厂商签订零留存协议,进一步保障客户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此外,ShareAI平台还预置了多种开箱即用的场景化Agent产品,如营销创意Agent、情报洞察Agent、客户互动Agent等,全面覆盖企业的核心业务场景。这些Agent产品通过智能化手段,将显著提升企业的业务效率和客户体验。
据罗旭透露,纷享销客在装备制造、高科技、医疗健康、SaaS服务等多个重点行业进行了深度布局,成功服务了上百家上市公司。通过ShareAI平台,纷享销客为这些企业提供了个性化的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积累了深厚的行业实践经验和成功案例。
2.AI时代CRM的底层逻辑重构

从功能上看,AI无疑提供了非常多传统CRM产品所不具备的新能力,帮助用户更高效率的利用工具完成各种营销的相关行为。
但在「甲子光年」看来,这种改变并非仅仅停留在产品功能层面。AI对CRM实现的是从底层逻辑的全面重构。
首先是经验重构。
在AI时代,企业的管理范式正在从经验驱动向数据智能驱动转变。
传统的CRM系统主要依赖于管理者的个人经验和直觉进行决策,而智能型CRM则通过AI技术实现对海量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分析,为企业管理层提供科学、精准的决策支持。
例如,ShareAI平台结合了BI数据分析与行业知识库,自动定位业绩波动、客户流失等问题的关键原因,支持管理层快速锁定核心矛盾并制定针对性策略。这种数据驱动的决策方式不仅提高了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还降低了企业的运营风险。
其次是从工具到赋能平台的转变。
AI时代的CRM不再仅仅是一个管理工具,而是一个赋能一线的业务大脑。通过智能工具将行业最佳实践、精英经验转化为可复用的数字化能力。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销售场景中,AI可以为销售人员提供实时话术支持和行动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客户需求和挑战;在客服场景中,AI可以生成智能应答方案,提高客服效率和质量;AI可以简化代码开发流程,提高研发效率和创新能力。
最后是从单一场景到全场景智能的拓展。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型CRM的应用场景正在从单一场景向全场景智能拓展。AI通过深度融合大模型技术与营销、销售、服务全链路业务场景,实现了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全面智能化覆盖。
不难想见,未来无论是销售线索的智能化管理、客户关系的深度洞察还是售后服务的智能化处理,AI都能够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种全场景智能的拓展不仅提高了企业的业务效率和质量,还提升了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在「甲子光年」看来,这3点底层逻辑的重构,才是纷享销客们全力投入AI转型的核心要素。
3.破解SaaS“不挣钱”的困局

中国SaaS行业与全球SaaS行业相比,完全是“冰火两重天”的市场处境。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SaaS市场一直都处于“看上去火热”的状态。
2014年前后,风险投资开始关注中国SaaS市场,各行业的SaaS产品陆续诞生。但各家基本上主要依靠投资生存,自身很难产生利润。
数据显示,自从2021年底SaaS行业进入资本寒冬之后,国内SaaS企业平均净利润率已连续三年为负,不少初创SaaS企业都因资金问题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其中就包括不少CRM厂商。
以“HR SaaS第一股”北森为例,其港股股价从2023年上市时的29港元暴跌至2025年初的5.8港元,跌幅达80%,最终不得不以1.8亿元并购同行酷学院寻求规模效应。
造成这种困局的根本原因其实并不难理解。与全球SaaS高度产品化不同,中国的SaaS行业存在大量的大客户定制化开发的需求。这些需求需要投入大量的开发成本,甚至直接吞噬掉70%以上的利润空间。
但如果把视角放在全球,在AI技术的加持下,海外的领军者们已经用AI趟出了一条性感的第二增长曲线。
例如,CRM行业龙头Salesforce凭借Einstein AI实现了30%的营收增长,市值在2025年一度突破3000亿美元;与OpenAI全面合作的微软,其CRM产品Dynamics也增速明显,2024财年该产品为微软创造了约65亿美元的收入,营收同比增长28%。
从更具体的Agent产品看,海外SaaS市场已经基本全面进入AI Agent驱动的新阶段。例如此前Salesforce推出的Agentforce平台能够自主完成销售线索挖掘、客户画像分析等全流程,将人效提升300%。
换句话说,AI对CRM和SaaS的改造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已有全球巨头给中国中国市场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解题思路。
在AI赋能千行百业的大趋势下,中国的SaaS厂商必然会借助AI探寻更适合的商业化路径。而像纷享销客一样用AI进行产品重构乃至整体转型也一定会陆续在行业中涌现。
一场巨大的行业变革才刚刚开始。
(封面图来源:摄图网)

(文:甲子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