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只是 Product Hunt 打榜,AI 产品的公开 Launch 是很关键的一步,总想着「要把发布做到完美」这个心态本身就不对。
现在 AI 产品太多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叙事,在 AI 产品的 Launch 中早已不复存在了。如何在早期有效地争夺用户的「注意力」,学会把核心功能说清楚和尽早 Launch 非常关键。
Product Hunt 的 CEO Rajiv Ayyangar 接触和观察了大量新产品的 Launch,在热榜上的产品都有哪些共性特点?Launch 后,产品的迭代和用户规模有哪些关联?有哪些典型的失败案例?…….在一档播客节目中,Rajiv 围绕新产品 Launch 和分发的话题分享了很多有价值的心得。
当然,Rajiv 的分享并不局限于 Product Hunt 平台,而是针对于一款新产品如何在早期获得注意力,产品发布、迭代、分发的逻辑,其中有很多观点值得创业者借鉴。
一些实操Tips:
-
写出 50 字符以内、能回答「是谁 / 做什么 / 有何不同 / 为谁而生」的 tagline。
-
从 小范围试水 到 大规模发布:每一次发布都视作检验「承诺—兑现」的实验。
-
建立 周或月级别 的迭代节奏,并用变更日志、Launch Week 等方式向用户「证明」速度。
-
在产品内或独立平台(如 Product Hunt 论坛)培育用户讨论空间,促成反馈飞轮。
-
使用 AI 开发工具压缩「理解需求→上线功能」时长,但将更多时间投入 用户访谈与优先级决策。
-
面对同质化严重的赛道,务必在发布页直截了当说明「为什么这一次真的可行」。
超 10000 人的「AI 产品市集」社群!不错过每一款有价值的 AI 应用。

-
最新、最值得关注的 AI 新品资讯;
-
不定期赠送热门新品的邀请码、会员码;
-
最精准的AI产品曝光渠道
01
把核心功能说清楚、尽早 Launch
主持人:作为 Product Hunt 的 CEO,你在 Product Hunt 每天看那么多新产品,那些最优秀的初创公司,早期是怎么脱颖而出的?
Rajiv:初创公司如何获得关注有点像一门「玄学」,核心始终是打造出能真正引发用户共鸣的产品。如果非要总结,我认为有两个关键点:清晰度(Clarity)和速度(Velocity)。
以我此前创办 Tandem* 的经历为例,我们当时有产品构想和一系列功能,自己也在用,但一开始并没有想清楚该如何向外界描述它。而「发布(Launch)」之所以很重要,是因为无论在 Product Hunt 还是其他平台,它会迫使你用最凝练的方式来介绍产品。比如,我们要求宣传语(tagline)在 50 个字符以内,这会倒逼你去思考:如何用短短几个词概括我正在做的事情?这句宣传语需要承载很多信息:它要告诉用户你解决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的、和之前的方案有何不同,以及你的目标用户是谁。如果能做到这些,效果就会非常好。
注:Tandem 是一个远程团队虚拟办公产品。
这其实非常难。
我经常和准备发布产品的公司交流,把很多时间都花在打磨这句宣传语上。我记得在 Y Combinator 时,每周小组会第一个问题总是「你们在做什么?」. 同行的反馈可能非常尖锐,比如「我完全没听懂」。
清晰度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当你发布产品时,你希望它能形成口碑,实现病毒式传播。可如果大家连你在做什么都搞不清楚,怎么可能去推荐?所以,即便你的产品再新颖、再独特,如果宣传点不够清晰,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
主持人:创始人说不清自己的产品,通常是因为产品本身没想清楚,还是单纯的表达问题?
Rajiv:两种情况我都见过,也亲身经历过。我之前打造过一些早期产品,但因为想解决的问题太多太杂,就不知道该怎么描述。我也遇到过另一种情况:产品功能和解决的问题都很明确,但需要反复推敲,才能用所有人都懂的方式表达出来。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公开发布是很有价值的一步,而且值得重复去做。像 Supabase 这样高速发展的公司,已经在我们平台发布了十五六次了,他们通过不断发布来打磨这方面的能力,一次比一次做得好。被迫用简洁明了的方式阐述业务,不仅能让你的思路更清晰,也能让产品本身更聚焦。
同时,你还能借此验证「人们是否真的需要我做的东西」。在过程中,你会意识到自己好像在同时做几款不同的产品。这时候就应该会选择其中一个方向,突出一个核心承诺,重点宣传发布。
这是一种借助市场反馈来获得清晰度的有效策略。
主持人:你提到的「速度」,具体是指什么?
Rajiv:我所说的速度,并不是指写代码有多快,而是从用户的视角来看,产品在他们真正在意的功能上改进的速度有多快。速度要从用户角度衡量,看产品在他们关心的核心价值层面发生了多大变化。
那些顶尖的初创公司,一旦获得初步关注,就会以极快的节奏跟进。他们通过更新日志、发起新的大版本发布等方式,向外界展示项目的进展,既能展示发布速度,也能在内部形成一种责任感。
速度之所以重要,一是能建立 momentum(势头),另一是当用户感觉到你的产品在飞速变化时,他们会更愿意提供反馈。这是一个非常有益的良性循环:你获得的反馈越多,就越能精准地在用户关心的方面进行改进,而这又会带来质量更高的反馈。
02
不要怕 Lanuch 失败,
没啥影响
主持人:我想问一个最基础的问题:到底什么是「发布」?
Rajiv:我认为,发布,就是你向全世界宣告「你正在做什么」的那个时刻。如果把沟通搞得太复杂,事情就会变得混乱。比如,你给团队讲的故事,和给用户、投资人、媒体,甚至家人的版本都可能不一样。但「发布」这件事,能把一切都简化。你必须用同一个故事去面对所有人,这会倒逼你获得思考和沟通上的清晰度,并创造出有潜力广泛传播的东西。
发布的负面影响是有限的(最多就是没人关注),但好处是无限的。
主持人:所以,一次发布其实是在同时测试「承诺」和「兑现」这两件事,对吗?
Rajiv:是的。有时人们犹豫是否要发布,是担心吸引到非目标用户,但这其实是件好事。你可能会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人群会对你的产品产生共鸣,并以你没有预料的方式使用它。事实上,当人们以你计划之外的方式使用你的产品时,这本身就是「产品与市场契合」的一种体现。
可以这样想,回到微积分里的一个概念。日常的迭代,就像用牛顿法寻找「局部最优解」。但仅仅依靠迭代,你可能永远无法触及那个「全局最优解」。而那些你大胆发布、全力宣传的时刻,正是让你有机会进行更广泛的探索,实现从一个「局部最优」向「全局最优」跃迁的机会。
主持人:AI 工具的出现,是不是也加速了这个迭代循环?当「构建」本身变快了,创始人的挑战是不是就从「执行」转向了「决策」?
Rajiv:我们团队现在开发功能的速度快了很多,但与此同时,无论是工程师还是产品、设计人员,都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了用户访谈上,努力去理解哪些东西有效,哪些无效。就像你说的,构建阶段花的时间变少了,理解和决策这两步现在变得更关键了,决定了最终的成败。
这种基于用户反馈快速迭代的模式对于体验类产品最适用,这类产品的用户会花费大量时间使用产品。Product Hunt 不属于这种,人们不会在上面耗太久,它更像个实用工具和发布平台。但像 Cursor,或是 Wispr Flow、Aqua Voice 这类语音输入工具,还有我之前做的虚拟办公室 Tandem,都需要用户长时间使用,这类产品的体验至关重要。哪怕只是微小改进,收益也会很大,因为它能优化用户每次使用时的互动。产品迭代速度在这里非常关键,而且适当迎合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也很有好处。
03
做产品不是闭门造车,
要尽早和用户见面
主持人:如果你的产品甚至无法提炼出一句有吸引力的宣传语,那很可能你并没有在解决一个真实存在的问题。当然,这并不是只关乎营销话术,你必须有一个足够出色的产品来支撑。所以,产品和分发其实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Rajiv:Cal.com 的创始人写过一份长达 17 页的「Product Hunt 成功指南」,里面翻来覆去只有一句话:「打造一个优秀的产品。」 这显然是过度简化了,但我确实认为产品和分发无法真正分开的。优秀的产品源于一次次的发布和迭代,而出色的宣传语则来自打造产品时清晰的思路。它们是相互促进、相互完善的。
主持人:很多首次创业者容易陷入一个误区,他们听到「打造优秀产品」,就以为要闭门造车一两年。但事实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打造优秀产品的唯一途径,就是走向市场,吸收反馈。没有用户,就没有优秀产品。所以,要打造好产品,就必须关注用户和分发。
Rajiv:不同阶段的反馈「循环」不一样。比如产品到了一定规模,发布仍能带来重要反馈循环,这也是公司持续发布的原因。我刚和 Airtable 的创始人 Howie Liu 聊过,他们今天发布了重大更新,转向 「AI 优先」,就是为了在规模上获取反馈。而早期,最小的循环可能只是一些发现性的访谈:和用户聊 「你有这个问题吗?我们做个这样的产品怎么样?」 然后调整承诺,直到找到共鸣点。每个阶段的循环形式不同,但核心都是 「承诺是什么」 和 「兑现承诺的产品是什么」。
主持人:不久前我们请到过一本关于亚马逊 PR FAQ 流程的书的作者,他提到 PR FAQ 流程的关键是写新闻稿时需要极强的清晰度,能让你更好地打造产品。这和你说的很像。而且不光要写新闻稿和宣传语,还得尽快发布产品,从真实用户那里获取反馈,在迭代中完善。
Rajiv:是的,我觉得产品发布比新闻稿实际情况更真实。虽然我在大公司待得不多,但新闻稿离用户很远,主要是给媒体看的。在开始打造产品前,起草发布信息是很有帮助的,因为这直接面向那些看到宣传语、点进去了解、安装试用的人。
这个过程很短且很关键,在打造产品时就得考虑到这一点。我有个在 Adobe 做营销的朋友,给了我一个 「承诺与产品」 的框架:我们常说产品与市场契合,其实其中一部分是承诺与市场契合,你要向用户做出他们想要的承诺,然后用产品兑现。发布产品就是测试承诺的极端且清晰的方式:如果用户留存率低,说明产品没兑现承诺,但你得先知道人们是否想要这个承诺。
04
Launch 不是「一次性」的,
要多发
主持人:说到社区,除了我们刚才聊的产品和迭代,你觉得建立一个真正的社区,还需要什么?
Rajiv:说实话,我认为最好的社区源自于优秀的产品。当你解决了一个核心问题,并且解决得足够好,让用户真正热爱你的产品时,潜在的社区力量就会自然凝聚。你只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个交流和学习的空间,比如我们在 Product Hunt 上为每个产品设立独立的论坛,让社区自然生长。我们希望成为初创公司的「社区后盾」,让创始人能更专注于打磨产品。
主持人:我经常看到创始人们到处拉票,为了「赢得发布」。大家是不是有点太把输赢当回事了?
Rajiv:这话没错。但能赢当然也很好。我的意思是,在成为 CEO 之前,我自己也发布过六七次产品了,所以我非常理解创始人的心情,每次发布时,我都想赢。从某种程度上说,想赢,也和你能不能把发布这件事做对有关,比如你是否真正把信息传递了出去、打磨好了信息、触达到了对的人。但归根结底,如果你已经获得了用户和关注,那么拿到奖牌、赢得炫耀的资本,其实只是发布过程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主持人:我明白了。所以发布其实不是终点,而是社区建设的起点。就算一次没赢,还可以不断迭代,靠下一次、再下一次的发布去积累,直到成功。
Rajiv:大家可以去看看 Notion 在 Product Hunt 上的页面。看看他们的「发布」标签,第一次发布表现并不好,但第二次发布就非常成功了,可以去看看他们第二次发布的亮点在哪。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在上面发布自己的应用时,大概是 2015 年,正好赶上 Notion 的第二次发布。正是表格、看板和文档的结合真正打动了用户。但在那之前,他们的第一次发布我记得只是一个多人文档,和当时的 Quip 很像,反响平平。所以,如果第一次发布失败了,别灰心,很多产品都会这样。
主持人:有没有哪些发布让你印象特别深,觉得「这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
Rajiv:我不认为有完美的典范。而且,总想着「要把发布做到完美」这个心态本身就不对。关键是用最清晰的方式讲好你的故事,并尽可能制造最大的声量。
比如去年的 Wordware,他们是做 AI 应用构建的。他们用自己的工具做了一系列小应用,其中一个「Twitter 性格测试」意外地火遍全球,这直接让他们拿下了 Product Hunt 史上点赞最高的发布。
有趣的是,虽然热度极高,但实际转化率很低,因为他们的产品其实是面向技术用户的。但这次「出圈」带来的巨大轰动和关注度,对他们来说价值非凡——当时流量大到我们都以为服务器出问题了。
除了这个,还有一个我最近很感兴趣的品类是语音输入。比如 Wispr Flow 和 Aqua Voice。我刚看了 Aqua 的发布信息,他们是几个月前发布的,已经获得了不少关注。宣传语是「适用于 Mac 和 Windows 的快速语音输入」,非常清晰,突出了「快速」。发布中展示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如何实现快速」展开。他们其实还有很多其他功能,比如可以边说边编辑,可定制性也很强。
但他们重点突出的就是「速度」,这种清晰度非常有力量。
主持人:没错,现在竞争这么激烈,用户也眼花缭乱。清晰的定位,还有通过多次发布来「扩大运气的接触面」,就显得特别重要。
Rajiv:发布前我喜欢问自己两个问题:怎样才能最有可能让我们达到爆发式增长?以及,我们能从这次发布中学到最多什么?
05
Launch 时,
最重要的是把核心功能说清楚
主持人:那我们聊聊反面教材,你见过最常见的、最可惜的发布失误是什么?
Rajiv:我首先想到的有两个:一是表述不清晰,二是回避那些显而易见的问题。
关于表述不清晰,我们前面已经谈了很多。创始人总是担心早期产品不够酷、功能不够完善,所以更喜欢用一些宏大或复杂的词汇来包装,结果反而失去了清晰度。
Tandem 最初把自己描述为「面向远程和分布式团队的实时协作平台」,结果没人能听懂。后来我们从用户反馈中提炼出「远程团队的虚拟办公室,能看到谁在线,一键就能交流」——这句宣传语直接改变了发布效果。所以,清晰度虽然难以获得,但绝对值得全力追求的。
第二个失误,我称之为「回避房间里的大象」,也就是对那些显而易见的问题视而不见。在 AI 时代,这点尤其普遍。有些产品类别,因为失败的先例太多,用户已经感到疲劳了。比如 AI 销售开发代表(SDR)工具,我见过很多发布,但很少听到有客户真心说「这东西太棒了」。所以,如果你要发布这类产品,就必须在宣传中解释清楚:为什么你的产品与众不同,为什么它真的有效。
再举个例子,大约一年前,市面上涌现出大量 AI 代码审查工具,但大多不好用。后来 Graphite 发布了一款,他们在宣传时明确指出「我们的建议‘有用率’高达 98%」。他们花了大量时间来优化信噪比,并用这个数据作为核心亮点,从而在众多竞品中脱颖而出。
主持人:现在很流行一种「X 领域的某某公司」的说法,比如「通讯领域的 Cursor」,你怎么看这种宣传方式?
Rajiv:这种方式可能有点老套,但确实有用。如果类比的对象足够知名,那它就是一条通往清晰的捷径,清晰表达永远是第一位的。我们发布产品论坛时,就直接描述为 「产品界的 Reddit」,子论坛也这么命名,比如 P/cursor、P/windsurf。可能有点太直白了,但对用户来说非常清晰,能让他们快速理解概念,从而得到更好的反馈。
但前提是,这个类比不能让用户感到困惑。YC 合伙人 Dalton Caldwell 有一个很好的判断标准:听完你的宣传语,我应该能大致想象出该如何着手构建这个产品。如果我听完还是一头雾水,那你的表述可能就不够清晰。别让用户费脑子,也别在宣传语里耍小聪明。
主持人:如果最后只能给创始人一个建议,关于「如何获得早期关注」,你觉得最关键的是什么?
Rajiv:我想说,发布产品时,清晰度永远是第一位的,并且要比你想象的更早去发布。我们做 Tandem 时,在 YC 的第一周只有一个粗糙的原型。我们原计划是花几周时间完善功能再发布。但我们的合伙人 Gustaf 听完后说:「你们明天就该向同批次的创业者发布,后天向整个 YC 发布,周四就上 Product Hunt。」 我们当时吓坏了,找了一堆借口。他听完后说了一句让我至今难忘的话:「相比于‘你们能否把它做出来’,你们更需要知道的是‘人们到底想不想要它’。」
主持人:这句话太深刻了。
Rajiv:他完全说对了。虽然前几次发布反响平平,但我们通过反馈不断改进,甚至砍掉了一半的功能。最终,当我们在 Product Hunt 上正式发布时,它像病毒一样传播开来。尽管初期留存率不高,但我们已经验证了那个最重要的前提,之后要做的就是逐步提升留存。

(文:Founder P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