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形机器人这条明星赛道,近日再起波澜。
据 ZP 获悉,成立不足两年的「松延动力」已悄然完成数亿元 A++ 轮融资。本轮由金浦资本领投,北汽产投、中金资本、晶科能源、赟汇资本、优山资本、卓源资本、元智未来等一众知名机构跟投。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松延动力自今年上半年以来连续完成的第三轮融资,累计融资次数高达六轮。在资本市场趋于理性的当下,国家级产业基金、顶级战略投资方与一线财务投资机构的密集加持,无疑向外界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这匹成色十足的黑马,其实力与潜力已获市场高度确信。据悉,公司新一轮融资也已在筹备中。
01 半年订单破亿,商业化“千台俱乐部”再添新军
当多数人形机器人公司仍在为“走出实验室”而努力时,松延动力已经率先撞开了商业化的大门。
一个惊人的数据是,凭借其产品矩阵,松延动力在今年上半年已斩获超2000台的商业化订单,合同总额预计突破一亿元。这意味着,松延动力成为继宇树科技之后,国内第二家明确迈入“千台销量”门槛的人形机器人公司,稳稳跻身商业化第一梯队。从产品问世到规模化订单,他们只用了不到半年。
这种“松延速度”的背后,是对商业化路径的清晰思考。对此,创始人姜哲源设定了明确的路线图:
“今年下半年,我们最大的目标是把机器人的生产和交付做好,把订单破亿元变成确收破亿元。明年,我们的目标是交付量达到万台。”
目标的底气源于产能的保障。为了应对爆发式的订单增长,松延动力已在北京增设了生产基地,目前已具备每月数百台的稳定交付能力。放眼整个赛道,能够实现如此规模量产并批量出货的企业,屈指可数。
在落地场景上,松延动力没有一开始就去啃“家庭保姆”这块最硬的骨头,而是选择从科研教育、展览展示、文旅导览等现金流明确的场景切入,并逐步向养老陪伴、工业巡检等领域渗透。这种务实的打法,也体现在其产品哲学中。
“首先要找准应用场景,了解用户是谁、需要什么样的产品,然后再通过技术去实现——这是我们做产品研发很重要的思路,也更利于最终商业化的实现。”姜哲源说。


02 清华“天才少年”掌舵,不走寻常路的马拉松“黑马”
惊人的商业化速度背后,是一支同样令人瞩目的“准00后”天才团队。
松延动力的创始团队核心成员来自清华、浙大等顶尖学府,创始人姜哲源更是一位履历耀眼的“清华学霸”。1998年出生的他,以北京市高考第28名的成绩进入清华电子工程系,并一路读到博士。然而,在学术坦途和创业旷野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博士第三年,他毅然辍学,于2023年9月创办松延动力,投身于他所热爱的“开放世界的创新与挑战”。
这支年轻的团队,技术实力却不容小觑。他们不仅在强化学习、多模态交互等软件算法上功底深厚,在硬件本体层面也实现了关键突破。其双足人形机器人可以轻松完成连续前后空翻、高速奔跑等高难度动作;仿生人形机器人的面部及颈部拥有多达32个自由度,位居全球前列,能够复现近乎真人的细腻表情。

谈及技术上的里程碑,姜哲源介绍道:
“我们不仅在全球首次把人形机器人的空翻技术带出了实验室,更是首次让人形机器人在开放场景复杂地面上完成了连续空翻,这表明了我们的技术走在全球最前列。”
技术的领先,很快在实战中得到了检验。
在不久前备受瞩目的北京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大赛上,松延动力的“小顽童”一战成名,不仅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全场唯一无需“陪跑员”在旁干预的赛队。这一细节,比名次本身更能体现其机器人在复杂地形下的自主稳定性与可靠性,可谓含金量十足。
如今,松延动力正试图将马拉松赛场上积累的技术优势和品牌流量,高效地转化为渠道、产能和交付优势,构建一个从研发到销售到售后的商业闭环,从而形成自己难以被逾越的竞争壁垒。

03 跳出“数据工厂”陷阱,真实场景才是具身智能的“活水”
如果说本体技术和商业化落地是人形机器人公司的“A面”,那么对未来具身智能的思考,则是决定其能否走得更远的“B面”。
在行业普遍为数据问题焦虑时,姜哲源抛出了一个颇具洞察力的观点。
“当下具身智能的数据集远远不够大,具身的泛化应用的支撑是超级多样化的数据。能够在真实的、多样化的环境(比如家庭、酒店)里采数据,对于实现真正的通用具身智能意义重大。”姜哲源说。
这种对“真实多样化数据”的执着,体现了松延动力对具身智能终局的深刻理解。他们认为,只有在无法穷举的真实场景中“见过世面”的机器人,才可能真正具备泛化能力。为了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姜哲源透露,公司已在悄然布局。
姜哲源透露:“我们在今年5月的生态战略大会的闭门会上,就上肢操作领域发布了一项数据采集计划,与合作伙伴共建未来数据生态,以解决数据积累不够的卡点。我们做了一套低成本的数据采集设备,兼备低成本+高效率+大规模,希望借此实现真实场景数据规模化的采集。”
04 结语:从爆款到生态,星辰大海不止于人形
2025年,被许多业内人士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的元年。在这场关乎未来的竞赛中,松延动力无疑已抢占了有利身位。
他们的策略清晰而务实:以运动能力为尖刀,切入文旅、展演等能快速产生现金流的场景,为更长周期的“导航”、“操作”等核心能力研发储备“弹药”,并前瞻性地布局规模化、高质量的数据采集体系。
姜哲源同时强调,不必拘泥于形态,未来进入家庭的机器人核心是具备移动、导航、操作的能力,其最终形态将由场景和技术共同决定。
从打造爆款产品,到构建数据生态,再到联合产业伙伴,松延动力展现的雄心不止于造出一台台“能跑会跳”的机器人。
“基于这种考虑,我们愿意与我们的生态合作伙伴们一起,基于我们的技术自研底座,在技术开发、场景拓展以及本地化服务等方面,通过技术共享、资源整合、市场协同、收益共享等方式,实现协同,共同服务于To B、To C、To G的客户,共同奔赴人形机器人的星辰大海。”
这匹年轻的黑马未来能跑多快、多远,ZP 将持续关注。
(文:Z Potenti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