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狂热过后,人形机器人下半场开拼:谁的订单先落地?

大摩认为,市场已对人形机器人的技术预期充分定价,投资者现在最关心的问题是:谁能率先实现订单落地并验证商业价值。大多数集成商设定2025年交付数百至数千台的目标,落地情况将成为衡量行业进展的关键指标。

   硬·AI   

作者 | 卜淑情

      编辑 | 硬 AI

狂热的技术炒作结束后,人形机器人行业已进入商业落地关键期。

据追风交易台消息,摩根士丹利最新研究显示,2025年下半年人形机器人行业将从技术狂热阶段转向关注实际商业落地,订单获取和实际应用将成为驱动市场情绪的决定性因素。

市场已经对技术预期充分定价。报告指出,在经历了2025年第一季度37%的强劲上涨后,由于部分集成商下调交付目标且缺乏突破性技术进展,行业在3-7月期间出现了6%的回调。

投资者现在最关心的问题是:谁能率先实现订单落地并验证商业价值。大摩预计,随着政府持续支持,预计2025年下半年中国人形机器人订单将加速落地,同时核心技术也将有突破性进展。

01



市场动态转变:

从技术热潮到商业价值验证

2025年第一季度,人形机器人价值链迎来一波强劲上涨,中国相关股票从1月至3月上涨37%,明显跑赢MSCI中国指数。这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推动:

科技巨头纷纷入局:华为、英伟达、谷歌、Meta等科技公司纷纷加大对人形机器人的投入,增强了市场对行业前景的信心。

企业设定高目标:特斯拉CEO马斯克设定2025年生产5,000-10,000台Optimus机器人,Figure AI宣布四年内交付10万台。中国的爱智机器人、优必选等也宣布2025年将交付数百至数千台。

技术取得突破:多家公司发布视觉-语言-行为(VLA)模型,显示机器人智能水平有显著提升。

政府政策支持:例如宇树科技的H1机器人亮相央视春晚,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具身智能”。

然而,3月至7月,随着市场转向关注实际落地情况,相关股票出现回调。主要原因是:

企业下调了2025年的生产目标,包括特斯拉将其Optimus的目标从“5,000-10,000台”调整为“数千台”。

技术突破需要时间,现阶段机器人仍主要应用于结构化环境。

市场开始要求看到实际商业价值来证明这一主题的投资逻辑。

02



商业落地成为2025下半年核心关注点

大摩认为,下游采用进度将成为下半年市场焦点。近期已经开始出现大型商业订单,例如:

爱智机器人和宇树科技获得中国移动1.24亿元合同,分别获得7,800万元和4,600万元。

优必选获得9,100万元的机器人订单,将从9月开始交付,主要执行装载/卸载任务。

大多数集成商设定2025年交付数百至数千台的目标,尽管实际达成这些目标可能具有挑战性。爱智机器人计划交付6,500台,特斯拉数千台,优必选1,100-1,300台。这些订单的落地情况将成为衡量行业进展的关键指标。

随着任务数据积累和智能改进,人形机器人能力将扩展到更多任务,如商业服务、餐饮和接待。部署过程也将加速,特别是对于在不同工作场景中执行相同工作的机器人,随着规模的扩大和更多训练数据的积累,将形成良性循环。

03



及时更新将推动行业发展

报告指出,2025年下半年还有多个重要技术发布和更新值得关注:

特斯拉Optimus Gen 3:特斯拉可能会重新评估Optimus的设计。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表示,Optimus 3″令人惊叹”,将具有与敏捷人类大致相当的灵活性。

Figure 03:Figure AI已完成下一代机器人Figure 03的设计,这将是为经济实惠和大规模生产而打造的产品版本。

宇树科技新款低成本人形机器人:轮廓显示一个纤细的机型,具有26个自由度,最高价格可能为9,000美元(约65,000元人民币)。

硬件方面,主要改进集中在:

旋转执行器:测试/采用摆线减速器等新设计,以及PEEK材料实现减重;

线性执行器:通过组合粗加工/冷轧和精密研磨的新制造技术改进螺杆效率;

视觉-语言-行为模型创新:VTLA架构(视觉-触觉-语言-行为模型)或不同的附加模块。

未来数月的重要事件包括:

特斯拉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7月23日);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7月26-28日);

世界机器人大会(8月8-12日);

特斯拉Optimus Gen 3模型和生产更新;

科技巨头(如Mag 7、华为、小米)的活动与可能的人形机器人更新;

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IPO。

摩根士丹利已更新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名单,包括45只股票,涵盖大脑(3只)、身体组件(31只)和集成商(11只)。随着行业进入下半场比拼,谁能率先实现订单落地并验证商业价值将成为决定市场表现的关键因素,投资者应密切关注主要企业的商业进展和技术创新。

  硬·AI   



*

(文:硬AI)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