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曾经,我们习惯于用复杂的代码、专业的设备和漫长的时间来构建想法。2025 年,我们开始看到 AI 正将这些无形的门槛逐一消解。
Andrej Karpathy 将其称为「软件 3.0」时代——一个只需通过自然语言,就能与机器协作创造的时代。
我们看到,电影创作者可以用极低的成本,在一天内完成过去需要一个团队耗费数周才能完成的工作;独立开发者可以凭借一个精彩的产品演示,获得全世界的关注。
当然,Vibe Coding 未必就能让程序员被取代,越来越多开发者发现用 AI 编程效率更低,但创造的源头已经开始发生变化。
a16z 合伙人 Martin Casado 表示,当他有需求,比如日历同步、背景调查、流程管理,第一时间不再是去找别人开发的 app,而是先尝试 Vibe Coding。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开发时代,再小众的的需求也能被定制。今年参加小红书的独立开发者大赛,我就看到了不少这样的开发者,超过 90% 的开发者一年不只开发一款应用,在参赛团队中有 55% 是「一人公司」。
应用开发正成为 AI 时代的内容创作新形态,但由此也会诞生一个问题:人人都能做点什么,那这些东西的价值可能接近于零。
Fiverr CEO 直言:99% 的 AI 创业项目会在一两年内被淘汰。
最终留下的,要么是像 OpenAI 这样的底层基础设施公司,要么是聚焦垂直场景、真正解决问题的应用层产品,就像当年的 Google 和无数 App。
这话并不是耸人听闻,一个叫「AI 坟场」的网站里,以及有 1289 个产品是关闭,或者停止运营的状态,光 2025 年,就新增了 200 多个。
AI 产品进入了速生速死的节奏,成功的法则正在被改写。a16z 给出一个暴论:AI 产品若在发布 48 小时内无法引爆社交网络,就基本被宣判死刑。
传统意义上的「护城河」正在消失,速度与势能正在取而代之——谁能第一时间占领用户的心智高地,谁就能在同质化的竞争中杀出重围。
乱世出枭雄,AI 时代也给了更多「超级个体」突出大厂包围,站上舞台中央的机会。
比如 Lovable 这样的 AI 初创公司,不到 35 人的团队,靠 AI 原生的工作流,在 7 个月内做到了 8000 万美元 ARR(年度经常性收入)。
他们的秘诀正是团队招募的都是「 AI 原生员工」,默认以 AI 为工作引擎,他们不被传统流程束缚,想做什么先求助于 AI,直接进入构建与交付阶段。
比产品更快迈入 AI native 的,可能是个人和组织。
当技术本身趋于同质化,快速迭代的「势能」和与用户共同成长的「公开构建」(Build in Public),成为了新的价值尺度。
这周 WAIC 世界人工智能即将开幕,APPSO 将推出 WAIC 系列专题, 希望梳理这半年来重要的产品和趋势,并在现场给你挖掘有用有趣的产品。
APPSO 认为,在 AGI 浪潮中,真正具备穿越周期能力的产品,在以下四种核心力量中至少具备其一。
这四种力量,也是我们衡量一个 AI 产品价值的坐标系。
1. 重构力 (Reconstructive Power)
——它是否在重构一个行业的基本规则?
这是一种颠覆性的力量。它不满足于优化现有流程,而是从根本上重构了价值创造的方式。它将复杂的专业工作流原子化,用智能体取代繁琐的软件操作,让「想法」到「成品」的距离被无限缩短。我们寻找的,正是这些敢于打破旧范式、定义新大陆的「规则改变者」。
2. 交互力 (Interactive Power)
——它的人机交互,是否已达到直觉级的水准?
这是一种化繁为简的力量。当 AI 的能力越发强大,如何将其以无感、自然的方式交付给用户,便成为核心挑战。我们关注那些在交互设计上达到极致的产品,它们让用户感觉不是在「使用」一个工具,而是在与一个默契的「智能伙伴」对话和协作。这种直觉式的交互,是通往大规模普及的唯一路径。
3. 生长力 (Growth Power)
——它是否构建了一个与用户共生共荣的生态?
这是一种超越增长黑客的力量。它不再将用户视为流量,而是视为社区的共建者。通过「公开构建」(Build in Public)、开放API、鼓励二次创作等方式,它将自身变成一个开放的平台,吸引用户和开发者围绕它进行创造,形成正向循环的生态系统。这种有机的、基于价值认同的生长,反而是 AI 时代的护城河。
4. 杠杆力 (Leverage Power)
——它是否为使用者带来了指数级的效率或杠杆?
这是一种可被量化的力量。无论叙事多么宏大,最终必须回归到为用户创造的实际价值。我们寻找那些能提供「非线性」回报的产品——它们要么将生产力提升 10 倍,要么将成本降低一个数量级,要么为个人或小团队提供了以往只有大公司才能拥有的超级杠杆。这种看得见的效能,是产品安身立命的根本。
我们相信,每一个微小的「AI 有用功」,都可能成为撬动未来的支点。
我们邀请你一起,学习这个时代的 AI native 技能,理解这些工具背后的创造者们,并最终,更好地运用它们,去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作品。
今年的 WAIC,如果你有想了解的产品和公司,或者有相关的报道需求,也欢迎在留言区联系我们。
欢迎加入 APPSO AI 社群,一起畅聊 AI 产品,获取#AI有用功,解锁更多 AI 新知👇
✉️ 邮件标题「姓名+岗位名称」(请随简历附上项目/作品或相关链接)
(文:APP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