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硅谷抛弃AGI,超级智能竞争与人类终局猜想

硅谷科技变化动向始终影响着全球科技格局,扎克伯格在内部备忘录中笃定写下“超级智能近在眼前”。Meta公司猎头团队挥舞着高达1亿美元的薪酬橄榄枝,从OpenAI等竞争对手挖走顶尖AI人才,可以说是动作频频了。


近日,Meta掌门人马克·扎克伯格提出了“超级智能实验室”(Meta Superintelligence Labs),誓言全力攻坚超越人类智能的AI系统。个人觉得,在AI急需商业化的今天,超级智能开发已迫在眉睫。


⋯ ⋯


埃隆·马斯克提出“数字超级智能或许年内或明年就会降临,其智慧将远超人类。”老马的观点是超前的,因为未来AI驱动的经济规模会是当下的很多倍,届时人类智能占比也会锐减到很低的比例。


曾几何时,超级智能还只是科幻作家笔下的奇思妙想,如今却成了硅谷巨头们明争暗斗的技术圣杯。也正是说明,它是一种在所有认知任务上全面超越人类总和的全新智能形态。


科幻幻想变成科技蓝图


2025年,无疑是超级智能竞赛的关键元年。当OpenAI、谷歌等还在精雕细琢现有的大模型,一批硅谷先锋已悄然将目光锁定更宏伟的目标,那便是打造超越人类集体智慧的机器“大脑”。


技术角度看,超级智能绝非当下AI单一任务能力可比。马斯克形容它是“在任何事上都比人类更睿智的智能”,具备跨领域推理、创新突破以及自主设定目标等全方位能力。


Meta布局周全,新成立的超级智能实验室整合四大核心团队。包括了Llama大模型团队、AI产品组、FAIR基础研究部门和下一代模型研发团队。


扎克伯格设计的技术路线,也是按步骤分为三步走的。


• 比肩人类智能:未来1 – 2年,让AI在多数认知任务上达到人类平均水平。

• 超越人类专家:实现AI在特定领域超越人类专家,应用于科研、医疗等领域。

• 通用超级智能:达成全面超越人类智能,打造“人人可用的个人超级智能”。


与此同时,OpenAI前首席科学家伊尔亚·苏茨克维另起炉灶,创立“安全超级智能”公司,也就是SSI。虽然尚无产品与营收,但这家初创公司估值却已飙升至200亿美元,红杉资本等顶级风投纷纷看好其“安全优先”的技术路线。


超级智能的不同征程


超级智能竞赛肯定是激烈的,三大阵营各展身手,技术理念与商业策略大相径庭。


Meta走的是开放生态路线,也就是选择开源路线推进超级智能。Llama系列开源模型已成为行业标杆,最新的Llama 4更是在效率上取得重大突破。通过开放模型权重,Meta构建起庞大开发者生态,同时收集全球用户反馈优化系统。


OpenAI系则进行双重探索,Sam Altman带领的主团队全力加速商业化,而前首席科学家伊尔亚创立的SSI公司却走向另一极端。SSI专注安全对齐研究,官网直言:“我们不关心股价,不关注产品发布,只一心实现安全超级智能”。


马斯克坚持自己的脑机融合梦想,因为超级智能不应独立存在,而应与人类意识深度融合。2025年6月,Neuralink公布“全脑接口”路线图,计划2028年实现25万电极的脑机连接,让人类与AI共生进化。


马斯克也在近期访谈中大胆预言:“未来人形机器人数量将远超人类,可能是人类的5到10倍。当AI驱动经济达到当前数千倍规模时,人类智能占比将不足1%”。


人才、算力与能源之战


超级智能竞赛引发硅谷史上最激烈的人才抢夺战,Meta向顶级AI研究员抛出4年1亿美元的巨额薪酬。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公开指责,Meta挖人手段令人不齿,会引发严重文化问题。


为了稳住团队,OpenAI赶忙推出全员放假一周、重新评估薪酬结构等举措。但人才流动大势已不可挡,AI研究员年薪普遍突破百万美元,顶级人才四年薪酬总包可达数千万美元。


相比人才争夺,算力竞赛更是白热化了。


• 马斯克xAI团队在孟菲斯搭建起15万张H100 GPU集群。


• 微软计划2025财年砸下800亿美元资本开支。


• 十万张GPU集群已成入场标配。

随之而来的是天文数字般的能源需求,美国能源部预测,未来三年数据中心用电量将从当前全美总用电量的4%激增至12%。为解燃眉之急,科技巨头纷纷将目光投向核能,政府也提出将核能规模扩大两倍的规划。


⋯ ⋯


硅谷巨头们在超级智能赛道上你追我赶,安全专家们却忧心忡忡。我认为,提示注入、数据泄露、过度代理,会成为AI主要的安全风险。


(一)智能体自主性带来的风险尤为棘手,泰雷兹数据威胁报告显示,近70%企业视AI生态为最大安全隐患,64%企业担忧数据完整性缺失。


(二)智能体元年的真正难题在于,AI系统能自主决策并执行复杂任务时,如何确保数十亿智能体协同不会引发系统性灾难?哪怕医疗诊断智能体误诊率仅0.1%,面对百万用户也会导致上千起事故。


(三)超级智能的核心矛盾在于,它既可能引领人类迈向超级富足,也可能成为文明终结者。


目前,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累计发布数量已经不少了,全球仅次于美国。华为、腾讯等科技企业积极布局,但与美国巨头相比仍有差距。


⋯ ⋯


越疆机器人等中国企业展现出创新潜力,其最新演示中,工程师在深圳远程操控1800公里外山东家中的机器人,完成煎牛排等复杂操作。实现“远程存在”技术突破,该虚实融合技术或能成为应对超级智能风险的缓冲垫。


是被AI淘汰,还是与AI共生?这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而Neuralink的“全脑接口”计划给出一种解决方案。预计到2028年,人类或许能够通过脑机接口与超级智能实现意识融合。


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提醒在技术热潮中发人深省:“意识是我们与AI的根本区别,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在乎他人感受,这是AI永远无法做到的。”


竞争是残酷的,技术关键分歧点已经逐渐浮现。科技巨头们押注的超级智能,最终会成为人类文明的得力工具,还是将人类推向智能演化的边缘,答案在于能否在算力竞赛与安全伦理间找到平衡。


超级智能并非简单工具,而是人工智能对于文明层面的重大变革。而人类独特价值,就藏在那些算法无法复制的智慧,比如情感深度、道德重量,以及在不确定中毅然前行的勇气。


优质AI知识库,让工作更加高效,赶紧“扫码”用起来吧!

(文:陳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