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炙手可热的机器人公司,宇树科技在2025年上半年已经不止一次被传要筹备上市了。
今天,据宇树科技相关投资方向媒体透露,宇树科技后续可能有计划于科创板IPO,不久前还被传可能考虑赴港上市。
据头部科技观察,目前在科创板上市的机器人公司大多属于传统形态的服务或工业机器人公司,例如九号公司、石头科技、埃夫特以及刚通过上市问询的国内“协作机器人三杰” 之一节卡股份等,主打人形机器人和四足机器狗产品的公司目前还没有,而在机器人赛道中,国内“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的名头被此前在港交所上市的优必选捷足先登了。
如果宇树要上市,想要卡一个“第一股”的概念还真是有点上难度了。
外界推测宇树科技即将“上市”是因为其2025上半年的一系列新动作,作为国内和国际上明星级的机器人公司,宇树科技这些举动引发市场遐想。
今年5月29日,宇树科技向合作伙伴发出名称变更函,称因公司发展需要,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即日起名称变更为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公司所有业务由“新公司名称”继续经营,原公司签订的所有合同继续有效。

不少分析机构认为,这一市场主体类型变更动作等同于完成了公司股改。
6月份,宇树科技宣布成功完成了C轮融资交割,腾讯、中国移动、阿里系资本、吉利控股等产业巨头悉数入局,据悉融资金额接近7亿元人民币,据公开信息统计,宇树科技已经完成过10轮融资,公司估值已到120-150亿元区间。
与此同时,宇树科技的注册资本也从288.9万增加到了3.64亿元,王兴兴目前在公司的持股比例约为27.8%,外界普遍认为这些操作已经为IPO上市铺好了路,只不过是去科创板还是港交所目前未有定论。
在今年4月底,去杭州访问的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曾与王兴兴交谈,当被问及是否有来港上市的计划,王兴兴曾表示:“后续有可能,不确定。”
宇树科技一直在开拓全球市场,在香港亦有经营业务,李家超鼓励宇树科技来港拓展,并表示香港特区政府亦可为其提供所需支援。6月27日,香港特区政府宣布委任34名特首顾问团成员,有三人为新委任成员,其中就有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
在前段时间举办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王兴兴透露宇树科技年度营收已超10亿元人民币,公司员工近千人,宇树科技的一些早期投资人也曾对外表示,该公司已经连续5年保持盈利状态。
从2016年成立至今,宇树科技即将迎来自己的第十个发展年头,无论是内部因素还是外部环境,似乎都已经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形成了一个十分不错的上市节点。
宇树科技的的火不仅仅是因为“90后创始人王兴兴”和“杭州六小龙”的标签,也因其成为了机器人行业技术普及比较得力的推动者之一,在国际上的热度超过了行业前辈波士顿动力,在国内几乎承包了整个机器人赛道的热点。
2025年蛇年春晚,宇树H1人形机器人以“扭秧歌”形式亮相,完成全球首次全尺寸人形机器人集群式表演,涉及全身运动控制和自主队形变换,引发全民热议。
据了解,春晚同款的H1高性能机器人售价65万元,G1基础款售价9.9万元,2月在京东首发即售罄,二手平台和租赁市场订单火爆,据悉G1日租金高达1.5万元,通用人形机器人方面,宇树科技还有外贸版产品为1.6万美元,EDU版本则达到16.9万元人民币。
此后就是一系列人形机器人跑步、跳舞、功夫表演和侧空翻炫技,展示团队的技术实力和最新进展,每次亮相都引发全网一阵惊叹,也引起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其他玩家进行PK演示回应。
除了机器人和机器狗,宇树也在布局做灵巧手。2025年4月发布的Unitree Dex5灵巧手具备单手20自由度和94个灵敏触点,可完成抓取橙子、拧魔方、开红酒瓶等精细动作,关节响应速度较前代提升40%。机器人配上这样的灵巧手,可以执行一些精细化操作,例如打扑克、玩魔方、翻书……
在今年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中,“民间版”第三方团队携宇树机器人G1参加马拉松屡次摔倒表现并不好,曾引发不少质疑,宇树官方自己来了一场G1长跑测试直播,用实际结果为自己正名,直播显示,G1最高速度达3-3.5m/s,长跑2m/s,全程118分钟,跑了40圈,共13.2公里。
而近期比较火的操作就是在CMG世界机器人格斗赛中的表现了,王兴兴发朋友圈声:“创造了人类历史新时刻。”
这些热点和关注度加身,让宇树机器人产品的衍生商业价值要比其他家的人形机器人更多元,哪怕是被请去表演节目也能赚钱,在炫技与商业化之间蹚出了一条意想不到的新路。
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数据显示,2024年宇树科技机器狗年销量高达2.37万台,约占全球市场69.75%的份额,在人形机器人领域,2024年宇树实现交付量突破1500台。
王兴兴在今年的智源大会现场曾表示,让机器人参加格斗比赛或跳舞并不是为了作秀,核心目的是通过技术演示使机器人可以做更好的全身动作,未来终极目标还是希望在AI技术的发展之下,真正帮助人类去从事一些辛苦的工作。
2025年被业界称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元年”,除了宇树科技,其他的明星机器人项目例如智元机器人、银河通用等都在加速探索不同的技术路径与市场策略,并且都得到了更多的资本加持。
华为“天才少年”彭志辉创立的智元机器人在2025年上半年完成了B轮和B+轮融资,第三方调研机构认为智元机器人估值可达150亿元;北大“90后教授”王鹤创立的银河通用在6月份完成一笔11亿元B轮融资,创下了具身智能领域单笔融资纪录。
宇树科技在高校与科研机构、工业场景与租赁市场多轮驱动创收可观;智元机器人聚焦规模化出货与垂直场景深耕;银河通用则在挖掘高价值场景替代人力成本。
三家各有技术路径特色,也都对行业做出了不少技术贡献。
例如宇树强调仿生机械与运动控制,自研比例超90%,覆盖电机、减速器、仿生4D激光雷达、足端力传感器等等;智元提出”本体+AI“全栈自研,不仅开发关节驱动器、力矩传感器等硬件,还通过MRT通信协议和AMLO算法构成本体技术平台,开源了百万真机数据集AgiBot World等;银河通用则是数据驱动的具身智能范式代表,其推出了全球首个十亿级仿真数据预训练模型GraspVLA,探索“仿真数据预训练+真实数据微调”的新模式。
随着政策支持深化和资本加码助推,具身智能机器人赛道正在迎来一场“技术-数据-商业化”落地速度大比拼,需要从“炫技”走向“实用”,未来十年,将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人机协作新纪元。
-END-
(文:头部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