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界的“泡泡玛特”

当用户拿起零食,桌面上的人形机器人通过摄像头识别后叉腰摇头:“说好要减肥的哦!”肩部的触觉传感器甚至能模拟“生气”时的颤抖。

在上海漕河泾的一间实验室里,一个身高60厘米的“白雪公主”人偶正叉腰摆手,眉头微皱——这不是童话魔法,而是灵童机器人创始人陆杰团队的杰作。

 


它的肩部有三个数字伺服舵机,能够支持它进行灵活转2025年,这家公司即将推出全球首款C端桌面人形机器人,将手办从静态收藏变为“能聊天、会生气”的AI伴侣。

 

第一批产品预计在2025年年底交付,并在日本、韩国等二次元文化发达地区进行发售,为全球带来微型机器人的“灵魂革命”

 

▍让手办“活”过来?

 

灵童机器人计划推出的产采用标准人形方案,外观设计为三分体 BJD 人偶,即身体的比例就是1/3的人类身体,大概55公分,这种体型的产品借鉴球形关节人形机器人(Ball-Jointed Doll)的审美,将二次元IP与科技硬件深度融合刚好适合出现在老二次元们的桌面上

 

人形机器人动起来,是交互的第一步,而这离不开零部件

 

“传统人形机器人自由度不超过30个,而我们塞进了35个微型舵机,”陆杰向记者展示了一枚直径仅6毫米的定制电机,“这应该是全球最小的机器人关节,但足以使得人偶的运动能力基本跟人一样。


想要将35个数字伺服舵机加入一个60厘米的身躯中,零部件的微型化是唯一的办法

 

这是小型人形机器人与市面上常见的大型人形机器人最大的不同,也该类产品的核心挑战。

 

市面上无框力矩电机外直径普遍在4厘米左右,能找到资料的最小电机直径也仅8毫米,而团队需要6毫米级别,比铅笔芯还细

 

一位供应链高管透露:“定制化的设计几乎是唯一的方案,因为相比工业级机器人的通用型零部件,这类微小型零部件对于上游厂商的开模成本高达百万级,单个成本是工业电机的3倍,由于下游销路原因,实际利润也不高。

 

但陆杰赌的是量产后的边际效应

 

为此,他们与浙江某供应商耗时18个月,改造磁钢排列和齿轮箱结构,最终将舵机体积缩小25%,打造了更纤细小巧集成电机、减速器和控制器的数字舵机

 

借助这些创新零部件,众多用户桌面上那些不会动的手办,将会变为一个身高60厘米,有35个自由度,且会聊天、会招手、有自己人设的小型机器人。

 

技术突破背后是十年积累。陆杰团队源自未来伙伴机器人,曾参与教育机器人“能力风暴”的研发。

 

有趣的是,上海未来伙伴机器人在国内也被喻为服务机器人“黄埔军校”:优必选联合创始人熊友军,擎朗智能创始人李通,有个机器人创始人赵明,以及木蚁机器人CEO钱永强,均出自未来伙伴机器人。

 

如今,他们将工业级技术“降维”至消费级,用陆杰的话说:“给芭比娃娃装上35个关节,我花了10年。如今我们要让每个手办都变成‘瓦力’。”



▍“有灵魂的手办

 

陆杰也认识到,桌面的战争,本质是AI入口的战

 

人形硬件只是载体,只是交互的第一步。赋予手办“灵魂”,带给用户陪伴交互的感觉,是更大的挑战。


其中成本更是关键当苹果计划在2026年推出售价1000美元的桌面机器人时,灵童已经提早入局

 

“特斯拉Optimus瞄准工厂,苹果聚焦智能家居,而灵童卡位‘Z世代的情绪刚需’,”有业内人士直言。

 

一组对比数据揭示差异:Optimus:25个自由度,单价2万美元,定位工业生产力工具;苹果机器人计划做20个自由度,主打家居控制,依赖Siri生态;灵童机器人具备35个自由度,售价数千元,专注IP化情感交互。

 

除了硬件的产业链优势,破局点还在于AI。灵童采用动态切换的云端多模态模型,试图让机器人从“机械应答”到“跳跃式思维”。

 

如何结合大脑模型,让机器人在合适的情境下输出动作和语音,是更有挑战性的任务。

 

为此,针对大脑模型的设计,灵童机器人采用了多家厂商的多模态大模型

 

“我们希望通过云端的动态切换,让机器人能够实现‘跳跃式思维’,减少机械感。”陆杰解释。

 

同时,灵童提出了一个 “AI 灵魂硬件” 概念,致力于将推出的桌面尺寸、价格在万元以下的人形机器人打造成为 AI 领域标准化硬件入口和平台。

 

该机器人将具备连接各种 AI 应用和服务的能力,成为用户获取多样化 AI 体验的关键设备。通过这一平台,用户可以便捷地使用各种 AI 功能,实现与机器人的深度交互,如同拥有一个专属的 AI 助手。

 

多模态大模型则意味着这款新的产品将会跳脱出“大玩具”属性。

 

试想,当用户提到“某些关键”,机器人会通过摄像头识别用户手中的动作,并结合语音提醒

 

例如前文减肥提醒这种交互背后,是视觉、触觉和语音传感器的协同。机器人的眼睛内置了摄像头,肩部配备可触传感器,而身体内则嵌入了麦克风阵列。



▍做机器人界的“泡泡玛

 

由于软硬件能力过关,灵童机器人为此还正进一步构建平台生态,打造一个由机器人承载的IP原生平台即整合陪伴养成类应用及游戏开发生态系统、手办潮玩IP周边生态系统,以及数字人虚拟偶像等数字内容生态系统

 

为强化生态,灵童开放了开发套件,开发者能够通过API调用机器人硬件功能,将手机端的虚拟陪伴应用迁移到实体机器人上。

 

此外,灵童机器人采用与用户共创的模式,来赋予机器人更多的可玩性,这包括允许用户通过动作映射编程“克隆”自己的举止。

 

例如为降低创作门槛,灵童推出“动作映射”功能:用户通过手机摄像头录制手势,机器人可实时模仿。

 

记者现场体验发现,即使做出“比心”“摇滚手势”等复杂动作,机器人同步误差不超过0.2秒。对于硬核玩家,团队还提供穿戴式动捕设备,精度提升至毫米级。

 

“这就像乐高积木,普通用户拼造型,开发者造宇宙。”陆杰表示,已联合成都游戏社群举办黑客松,获奖作品可直接上架灵童应用商店。

 

在成都的开发者社群里,已有团队将《王者荣耀》角色动作迁移到机器人,单套动作包在测试期卖出5000份。

 

基于AI,灵童的定价策略因此也充满潮玩基因除了素体机器人售价,IP皮肤、音色包、动作库等“数字外设”需额外购买。

 

一套《原神》联名刻晴套装标价2888元,包含专属语音库和战斗姿态动作包。

 

“我们希望触达更多在C端的科技潮玩、陪伴类用户,并且利用IP联名的方式触达到更多群体。”陆杰认为,传统的谷子经济依赖用户为爱付费,但灵童试图将消费逻辑升级为“长期陪伴”

 

通过硬件和大模型的云端技术,机器人能记忆用户习惯,并在交互中形成独特个性。“这就像把‘星野’APP中的虚拟男友变成实体,能够保障一定用户黏性。”他解释。

 

“谷子”由英文“goods”谐音而来,现在多泛指二次元相关产品,比如徽章、卡片、立牌、手办、挂件等。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浙商证券研究所数据,预计20232029年,中国二次元产业规模将从2219亿元增长至5900亿元,复合增长率达18%。

 

当一个拥有漫画外表的小人,通过自身的传感器识别到用户新的行为输入、新的场景元素之后,并经过多模态的识别和计算,进行自学习和泛化的行为,利用自身的硬件对用户的互动进行反馈,用户已经很难仅仅把它当成一个玩具了。



“我们希望用户能感受到陪伴,这也是它和其他纯玩具类产品不一样的地方。”陆杰说道。

 

这也使得灵童卖的不是硬件,而是情感订阅

 

“这就像给手机换主题,但更贵也更有黏性,”一位投资人分析称,“用户年均消费预计达1.2万元,远超泡泡玛特盲盒客单价。”

 

作为新品类,在AI手办火爆的当下,赛道内已涌现了多位玩家,包括高瓴、蚂蚁集团、米哈游等多家头部机构已经入局。

 

随着AI硬件的发展,未来在陪伴机器人上,还将出现宠物级陪伴机器人、表情陪伴人形机器人这些机器人的技术要求更高,特别是宠物级、表情陪伴机器人是中高端产品桌面级陪伴机器人基于便携性、高交互性、多功能集成,以及个性化和情感化,正成为打开千亿市场的第一个潜力级AI硬件。

 

有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AI陪伴机器人市场销售额达到了1.68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达到1365.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196.0%。分析师指出,这意味着用户留存率可能成为生死线。

 

灵童的目标是吃掉其中15%的“情感科技”份额。

 

“未来70%的销量可能将来自联名IP,”陆杰透露,灵童机器人将通过采用超可动的迷你微型伺服电机骨骼系统,使得市场上的绝大多数人物知识产权(IP)均能转化为机器人形态。“并结合AI技术的融入,赋予机器人仿佛拥有灵魂的体验。”

 

▍次元壁破裂后的“情感新基建”

 

让机器人共情,比让它后空翻更难


尽管技术炫目,灵童仍面临硬核挑战。其搭载的多模态大模型需协调视觉、语音、动作三端数据流,延迟需控制在200毫秒内。在测试中,机器人曾因误判用户表情,将“悲伤”回应为“大笑”,引发投诉。

 

“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伦理问题,”有专家对我们指出,“当机器人能记忆用户习惯,就可能涉及隐私滥用。”

 

为此灵童引入“数据沙盒”模式,用户可自主选择共享记忆的深度

 

陆杰透露,团队一直以来在打造产品时,都想利用AI赋予其更多“灵魂”,比如利用定制化的动作库,培养个人化的互动,利用多模态大模型和向量数据库来培养产品和用户之间的“专属回忆”。

 

“多模态大模型的交互也给机器人赋予了‘盲盒’的属性,在跟你的互动中,它变成什么样的个性,有什么样的记忆资料库,都不是一样的。”陆杰透露,未来灵童机器人还会跟各个IP进行联名,像泡泡玛特一样。

 

作为情感陪伴类的具身硬件,灵童机器人与用户的交流互动不能仅仅停留在回答问题、搜集信息、辅助用户工作生活的层面,而且能够与用户之间建立拟人化的情感交互

 

5月,灵童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新增成都策源广益数字经济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成都高新策源共创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为股东。股权穿透显示,两者身后均有策源资本身影


策源资本作为“国字号”成都高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资设立的一级子集团,注册资本高达 100 亿元,拥有强大的资本实力和政府资源背书。与此同时,2024 年 9 月,科大讯飞旗下的安徽讯飞云创科技有限公司也已经入股灵童机器人。

 

▍结语与未来

 

当60厘米高的“刻晴”在桌面提醒你喝水,当“白雪公主”吐槽你的加班作息,从静态手办到“灵魂伙伴”,灵童机器人正试图用AI重构情感消费的逻辑。

 

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一场关于孤独经济的商业实验。

 

灵童机器人的野心折射出AI硬件的进化方向——情感可触达,个性可养成。当95后为虚拟偶像一掷千金,当独居青年与Siri彻夜长谈,这场关于陪伴的革命早已悄然开启。

 

正如陆杰很早前在实验室黑板上写下的标语:“我们贩卖的不是机器人,而是被看见的需求。”因为每个孤独的星球,都希望能找到自己的R2-D2。

 

在这个“万物皆可IP化”的时代,或许桌面上的一小块“灵魂”,真能撬动千亿级市场的冰山。


来源:人形机器人发布



(文:机器人大讲堂)

发表评论

×

下载每时AI手机APP

 

和大家一起交流AI最新资讯!

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