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人如何在学术会议有效社交?滑铁卢大学教授Gautam Kamath亲授心得

机器之心报道

编辑:蛋酱、刘欣


i 人参与大型学术会议,如何在享受人群的同时展开有效社交?


有点难度,但「其实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我写了一篇关于如何在计算机科学会议上与人建立联系(也就是交朋友)的文章。这类活动可能会让人感到畏惧,所以这里有一些建议,教你如何应对。」


这是加拿大计算机科学家、滑铁卢大学教授 Gautam Kamath 刚刚写出的一篇博客。



博客地址:https://kamathematics.wordpress.com/2025/05/01/tips-on-how-to-connect-at-academic-conferences/


具体来说,他的建议包含几种操作:


  • 找到自己与对方的共同之处,可以是共同的研究兴趣、母校或导师;

  • 抓住茶歇和海报展示的机会,随意进行一些搭讪;

  • 加入一些群聊,甚至可能交到终生的朋友;

  • 最重要的!不要觉得自己是那个格格不入、不属于这里的人。大家都是因为共同的研究兴趣而聚在一起的,所以每个人都属于这里。


但 Gautam 也说了:学术会议本身就让人紧张了,实在不爱好社交也别勉强。



说得有道理,好好享受茶歇吧(bushi)!


以下是博客原文,机器之心进行了整理,有「装 e」需要的读者请逐字学习:


我曾经是个有点笨拙的青少年。如果你是一位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计算机科学研究员,那么很有可能你也曾如此。如何应对社交场合并结交朋友并不总是凭直觉就能做到的,这是需要学习的。这一点在参加学术会议时尤其明显,因为会议时间很短(就几天时间),而且参会人数可能多得让人望而生畏(多达数千人)。


所以我写了这篇文章,是想给出一些建议,讲讲我是如何在这样的场合中进行社交活动的,尤其是作为一个新人该怎么做。


我希望能做到以下两件事:


  • 让你相信,与你所在领域的其他研究人员建立联系是值得的;

  • 给出关于在会议上如何与人建立联系的具体建议。


在整篇文章中,我使用了 「联系」 这个词。你可以把它理解为 「成为朋友」「结识」「建立融洽关系」 或者 「找出共同之处」这类意思。这个词的含义在一定程度上因带有职场意味而被淡化了,比如在领英(LinkedIn)这样的平台上就是如此。


最后,这篇文章主要是针对大规模的机器学习会议(比如神经信息处理系统大会(NeurIPS)、国际机器学习会议(ICML)、国际学习表征会议(ICLR))来撰写的。在其他类型的会议上,氛围和策略可能会有所不同。


例如,理论计算机科学会议通常不会设有海报展示环节。而在规模较小的会议上,根据会议主题的契合程度,你找到能与之建立联系的人的难易程度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具体效果可能因人而异,但我认为,这些总体原则在各类会议(以及更广泛的社交场合)中都是合理可行的。


为什么要和其他研究人员建立联系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交很有趣!


不管怎样,研究人员常常倾向于和其他研究人员交朋友。这或许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会和与自己有共同之处的人成为朋友,而研究往往在这些人的生活中占据很大一部分。我在科研领域结交了许多朋友,每次去参加会议或研讨会时,我都期待着能见到他们。


拥有遍布世界各地的朋友通常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举个恰当的例子,我是在等一位研究人员朋友到来的时候开始起草这篇文章的,当时我们正准备在香港观光游览。我每天都会和许多来自科研界的朋友聊天,他们身处不同的地方,我们谈论各种各样不同的话题(有与研究相关的,也有与研究无关的)。


其次,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与其他研究人员建立联系也很有用。一般来说,人们不会频繁地进出科研界:你在会议上遇到的人,可能会成为你整个职业生涯中的专业同事。你们会阅读彼此的论文,会一起参与学术服务工作,会在各种会议上一次又一次地碰面。你们甚至可能会参加彼此的 65 岁生日派对(这是常见的学术传统)。


所以,尽早结识并与相关人士建立联系是很有价值的。这会让你熟悉在你研究领域内有哪些人在开展工作,并且有助于在未来与他们进行更自然的交流互动。


这并不是(直接意义上)关于如何 「建立人脉」 的指南。「建立人脉」 意味着主要出于职业目的:比如说,你在求职,或者因为和(所谓的)重要人物交往而感觉自己也很重要。


我只是喜欢交朋友,喜欢和其他人建立联系。我从事研究工作的部分原因就在于这个科研群体。成为比自身更宏大事物的一部分,这种感觉很棒。当人们为了建立人脉而交往,却装作是在努力与人建立联系时,我觉得这种行为有点令人反感,而且意图太过明显。


尽管如此,就像我说过的,与人建立联系在职业方面确实是有价值的。


如何与其他研究人员建立联系?


既然我们已经确定了与他人建立联系是有价值的,那么你该如何去做呢?


请注意,我在这里给出的建议是相当通用的(大致来说,就是「找到你们的共同之处」),但同时是专门针对学术场合的。


在会议上建立联系


简单模式:在你所在的领域找到一位善于社交的资深导师(比如你的导师),然后跟着他们。他们认识很多人,也知道你应该认识哪些人,而且他们很可能有足够的自信和社交资本,能够把你介绍给相关人士。我以前就为我的一些学生和受指导者做过这样的事。


这类互动的一个典型场景是:「嘿,[学生 X],记得我们一起读过 [学生 Y] 写的这篇论文吧,我们去看看他们的海报展示!嘿,[学生 Y],在 [Z 会议] 之后又见到你真高兴,这是我的学生 [学生 X]。你能给我们讲讲你的研究工作吗?(…… 关于他们研究工作的对话……)[学生 X] 在你一直在研究的 [W 主题] 上有一些很有趣的成果,也许你们俩可以安排个时间晚点再聊聊?」


但也许你的导师无法参加会议,或者他们很忙,这样你就只能靠自己了。那你能做些什么呢?同样:尽最大努力找到你们的共同之处。


最自然的共同之处就是:研究兴趣。这可以通过几种不同的方式体现出来。假设你看到了某个你读过其论文的人。如果你在这个领域也做过相关的研究工作,那就更好了。


你完全可以直接走向他们,然后说:「嘿,你是 [X 先生 / 女士],对吧?我叫 [Y 先生 / 女士]。我读了你关于 [W 主题] 的论文,觉得真的很棒!」 然后你可以提出更多问题 —— 也许是关于他们论文的内容,或者问问他们是否还在研究那个问题等等。你也可以告诉他们你在这个领域所做的工作。


请注意,这种交流方式对于和你资历相当(或低于你)的人来说效果会好得多,而不太适用于资历比你高的人。


比如说,一个低年级的研究生要是听到有人读过并且喜欢他们的论文,那会让他们印象深刻且备受鼓舞,而对于资深研究人员来说,这种情况可能就比较常见了。


这也没关系。你在这里的目标是交朋友(很可能是和你资历相当的人),而不是和 「名人」 建立 「人脉」。


此外,和与你资历相近的人建立联系可能在科学和职业方面更有价值,因为在你的整个职业生涯中,他们会是和你处于同一时期的同行。


另一种与人建立联系的方法是发现共同的朋友。也许你和对方有共同的合著者。又或者他们以前和你的导师一起相处过。如果你能以一种自然的方式提及这一点,那就可以立刻建立起一种联系,并增进一些融洽的关系。


比如说,我建议如果你怀疑对方和你的导师关系很好,你可以说「嘿,我是 [X 先生 / 女士],我的导师是 [Y 先生 / 女士]」,然后看看他们是否认识彼此。这比说 「我认识 [A、B 和 C 这些人]。你认识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吗?」 要自然得多(不过,如果你怀疑他们确实认识某个人,比如他们在同一个团队里,那么这样说可能就不那么尴尬了)。共同的朋友通常不会事先就显而易见,所以可能需要反复尝试一下。


这种策略可以用一个带有特定含义的词来描述:「提及名人以抬高自己的身价」。的确,这是一种提及名人的方式。但这个词通常意味着以你的导师有多出名或者你上的是哪所名校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不要试图那样做。那只会让别人更不喜欢你。


我们的目标是交朋友。我们提及名人是为了与人建立联系,而不是为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以下是一些其他有用的破冰话术和聊天话题:


  • 如果是初次与某人见面,可以说:「嗨,我想我们没见过面。」 一般来说,这会让对方主动介绍自己,这比你自己向别人做自我介绍可能会少一些让人感到紧张的感觉。要是你们以前见过面,那他们会告诉你是在哪里见过的,这又是一个开启对话的轻松切入点。

  • 「今天下午有没有你特别期待的会议或者海报展示呀?」 这句话有双重作用。一方面,你能更多地了解对方以及他们的兴趣所在。另一方面,如果他们的研究和你的研究领域相近,你还能了解到本领域内有哪些成果吸引了其他人的关注。


何时与人交流?


我们已经讨论过与人建立联系的策略。但究竟什么时候去做这件事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喝咖啡的休息时间是理想的时机:这段时间的主要目的就是吃点零食和进行社交活动。理论上,人们会很乐意被搭讪并与人交谈。


另一方面,我从亲身经历中知道,这可能会很令人胆怯,尤其是当你还不认识任何人的时候。实际上,你会看到人们三五成群地交谈,就好像他们是最好的朋友一样,而且感觉好像每个人都已经彼此认识了(提示: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可能只是在最近一两天内才认识的)。你可以融入到大多数这样的小圈子中,人们通常会很有礼貌,并且会为你腾出空间。


再说一次,如果你不是一个善于社交的人(而且如果你是一位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计算机科学研究员,你也很可能不是),这可能会让你感到害怕,尤其是因为在你加入之后,你还得想办法融入到对话中去。


稍微容易一点的做法是和某个你多少有点认识的人一起加入一个群体(比如,共同作者、导师、指导人,或者是你在会议上已经见过的人)—— 你不需要和他们很熟,即使只是之前在海报展示区有过简短的交谈,也会让你感觉不那么尴尬。正如这篇文章的一个总体思路,「朋友会带来更多的朋友」。


但话又说回来,这仍然没有解决如何第一次主动与某人搭讪的问题。


海报展示环节可能是接近他人的更好时机。如果有人正在展示他们的海报,他们是希望有人来交流的,而你就应该这么做。需要注意的是,他们也可能会很忙,因为还有其他人也想了解他们的工作,所以你要注意不要占用他们太多时间。你可以和他们建立一些融洽的关系,然后安排稍后再见面的时间。


你可能还会发现一些你想与之交谈的人在海报展示区闲逛(比如,在与你的研究相关的海报区域)。这实际上可能是接近某人的理想方式。它具备喝咖啡休息时间的所有社交优势(人们希望与人交谈),但却没有一些缺点(人们不太可能深陷于某个交谈小圈子而难以加入)。


你也可以在会议演讲期间和别人聊天!我可不是说在演讲过程中直接聊天(那样太没礼貌了),而是在演讲进行的同时,在走廊里聊(有时被称为 「走廊交流环节」)。当你第一次参加会议时,你可能会觉得自己的任务就是要去听每一场演讲。但这样会让人筋疲力尽,而且你可能也不会有太多收获。我认识的一些资深研究人员每天能听进去一两场演讲,但再多就不行了。如果有其他有趣的事情在进行(比如和某个你聊得很投缘的人在走廊里进行愉快的交谈),不要害怕跳过某些演讲。


另一个常见的策略是在会议召开前给人们发电子邮件,询问他们是否会参加会议,以及是否愿意见面。这可能有点棘手,因为你可能不知道谁会参加会议,而且即使他们会来,他们也可能没有把自己的日程安排得那么周全。同样,你应该尽量给那些你最有可能建立真正联系的人发邮件,而不要仅仅是为了拓展人脉。


会议午餐有着独特的氛围。如果会议提供餐饮服务,别害羞,随便找张桌子和其他人坐在一起就行。这比融入正在交谈的小圈子要容易,因为每个人都得找个椅子坐下吃饭。如果人们得外出吃午餐,通常你会看到大家在大堂里成群结队。即便你不认识任何人,提出加入某个随机的小组也没什么奇怪的,不过话说回来,要是你本来就认识一些人,加入进去可能会让你感觉更自在。这些小组常常会和其他小组合并,而最终当找不到能坐下所有人的地方时,又会分开。


跟着一位资深导师一起行动也会很有帮助。这里有个进阶小窍门:我建议在整个会议期间尽量和不同的人群一起用餐。在找到了一个小组一起用餐后,很容易就会在整个会议期间都和他们待在一起。如果你是第一次参加会议,而且能做到这样,那也很棒!但要是你能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结识更多的人,你可能会从中受益。


在会议期间,也有一些时候不适合去接近别人。比如当他们看起来很匆忙,正往某个地方赶的时候。或者当他们在打电话,或者正在进行一场研究会议的时候。还有当他们在喂孩子的时候。如果有人看起来很专注或者正忙于某项任务,你要自行判断是否去打扰 —— 但不要把这种忙碌和忙于社交混淆,因为忙于社交说明他们正处于愿意社交的状态。


接下来做什么呢?


在你与某人建立联系之后,下一步该怎么做呢?


在会议期间,晚上可能会有一些活动安排(比如聚餐),或者在会议前后会有观光活动(甚至有人会选择跳过会议的某些天数去游玩)。像 「你晚餐打算吃什么?」 或者 「你有没有计划在这附近做点什么?」 这样的问题很容易问出口。


要么他们没有安排,那么他们可能会很高兴和你一起制定一些计划;要么他们已经有了计划,并且可能会邀请你一起(前提是这不是那种小型的、只针对特定人群的活动)。


你们最终可能会加入一个 WhatsApp 之类的群聊,这将有助于进一步在会议期间进行社交活动。通常会有一两个人带头提出一些活动计划 —— 你自然会找到这样的人。进阶小窍门:成为那样的人。人们喜欢参加活动,但并不总是喜欢组织或带头,所以他们会很感激这样一个组织者。


要记住,这些建立起来的联系可以在会议结束后延续下去,甚至有可能持续一生。如果你和某人进行了一次愉快的研究方面的交流,你可以在之后给他们发电子邮件,进一步探讨相关内容,这有可能开启一段合作。如果你前往他们所在的城市旅行,你可以和他们见面,一起喝杯咖啡或者吃顿饭。你甚至可以询问是否能够给他们的团队或部门做一场研究报告。


一些注意事项


本文作者自认为自己比较外向,并且在相关领域的圈子里已经站稳了脚跟。


我试图为在这两方面情况不同的人着想,但还是要对上面给出的建议做一些说明。


不得不说的一个现实情况是:很多参加会议的人都试图拓展人脉。这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你可能也有这方面的兴趣(不过,就像之前提到的,这并不是本文直接要指导的内容)。


然而,这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结果。与他人的互动可能会让你觉得「虚假」或者充满功利性,尤其是当人们打着建立联系的幌子来拓展人脉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自己一直都在被评判,评判的内容涵盖从你所属的机构到你的种族、性别等方方面面。


不幸的是,几乎在每一场会议中,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存在的。这可能会在精神和情感上让你感到非常疲惫,自然也会让你想要退缩。


但就本文的主旨而言,那些虚假、功利、 elitist(有优越感、精英主义、自恃高人一等 )或者喜欢评判他人的人,反正也不是你真正想要建立联系的对象。如果你发现自己正处于一段让你精力耗尽或者让你感觉不舒服的交流中,礼貌地找个借口离开,然后想办法让自己恢复状态,这可能包括和你在会议上最亲近的朋友(共同作者、导师、同事)一起待着,或者自己放松一下。


说到这一点,即使没有那些尴尬的互动,会议也可能会让人极其疲惫。会议上有很多事情在进行,还有大量的人参与其中。除此之外,你可能还会有时差反应。你不必屈服于那种「害怕错过」 的心理,给自己留出一些时间是完全正常的。


这很可能不是你参加的最后一场会议,你不必在第一次参加时就把所有事情都做一遍。我通常会尽量预订离会议场地尽可能近的住宿,以防需要中场休息一下。


你可能会认为自己不适合在会议上社交,因为你是一个不擅长社交的「计算机科学呆子」。但你参加的是计算机科学会议:几乎每个人都是不擅长社交的计算机科学书呆子。


换句话说,大多数人都和你处境相同 —— 身处一个有很多陌生人的大型活动中,但又小心翼翼地渴望与人交谈。所以,不要觉得自己是那个格格不入、不属于这里的人:我们都是因为共同的研究兴趣而聚在一起的,所以每个人都属于这里。


其他观点


在我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有人分享了以下这篇文章:《机器学习新手:驾驭机器学习会议场景指南》(https://virtual.aistats.org/Conferences/2025/BlogPost_1),作者是 Khimya Khetarpal 和 Cheng Soon Ong。这是一份非常棒的指南,涵盖了你在机器学习会议上可以做的很多事情。


与我的文章相比,它更侧重于专业性(因此二者可以相互补充)。我和一些人聊过,他们觉得这篇文章有点让人感到压力,所以把它更多地当作一系列的建议和意见,而不是参加会议的必做指南。如果你是 A 型人格,你可能会更认同那篇文章(以及这篇文章)中的策略。


要记住每个人参加和享受会议的方式都不同!有些人真的很喜欢与人交流互动,而另一些人则更喜欢独处。有些人能从会议演讲中收获颇丰,而另一些人听了一两场演讲后就疲惫不堪了。


显然,每个人在如何社交以及与人建立联系方面都有不同的策略。我在这份指南中提出的建议可能并不适合你,甚至可能会让你对参加会议这件事再三考虑!


但如果你是这种情况,就忽略我写的所有内容,去参加会议,然后告诉我哪些方法对你有效。给我发封邮件吧!


©

(文:机器之心)

发表评论

×

下载每时AI手机APP

 

和大家一起交流AI最新资讯!

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