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双杀”!中国大模型竞争力排名出炉:第一名是他

说谁是2025年中国AI最靓的“仔“,阿里肯定算一个。


不久前,李飞飞领衔的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发布了《2025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在评选的2024年重大模型发布里,阿里以6个模型的发布数量,高居全球第三、中国第一,这个成绩仅次于谷歌和OpenAI。


(全球重要大模型入选机构排名)


如果你以为阿里大模型“能打”,只靠大模型发的多,那就大错特错了。相比模型能力,阿里在生态建设和商业化层面的表现更加不容小觑。


近日,国际权威研究机构Omdia发布了《2025年度中国商用大模型》厂商评估报告。阿里不仅连续第二年获评领导者,还拿下了商用基础模型竞争力的整体第一,并在模型能力和执行能力两大核心维度蝉联榜首。


换句话说,阿里实现了在大模型领域的全面领先,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行业领导者!


/ 01 /

多家权威机构认证,

毫无争议的中国第一


这次发布《2025年度中国商用大模型》报告的Omdia可不简单,这是一家专注于技术研究与咨询的国际权威研究机构,拥有全球400多名分析师和咨询顾问,每年收集分析超过2亿个数据点,发布250余个业务和市场预测。


去年9月,Omdia曾发布了2024年中国商用大模型厂商评测报告,以极强的专业性被行业所认可,也被业内认为是追踪中国大模型产业发展风向的重要窗口。


换句话说,Omdia的报告可以说相当有说服力。


而在这次评选里,Omdia同样延续了专业性的特点。Omdia通过模型能力和执行能力两个维度,对14家主要大模型厂商进行了基准测试。


其中,模型能力依据三方权威榜单进行综合评价,包括通用任务执行能力、对齐、安全性、深度推理能力等多个维度的测评。


比如,关于深度推理能力的测评,就参考了主流人工智能评估基准,包括Arena-Hard、GPQA-Diamond、MMLU-Pro、Frontier Math和LiveBench。


在执行力的评测上,Omdia重点对模型创新能力、商业化进展进行评估,包括了创新力、战略和路线图、上市战略、直行业覆盖率、客户数量、部署服务和合作伙伴和生态系统等维度。


在经历了多个维度的评估后,阿里与DeepSeek等一并被评为领导者。要知道这可是阿里连续第二年获评。


除了整体领先优势相当明显,从具体得分看,阿里在模型能力和执行能力两大维度上都拿下了第一的宝座,进一步说明了阿里在商用基础模型竞争力相当强悍。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个报告还提到,阿里的领先并不只体现在技术层面,更体现在在生态建设和商业化层面。而后者,往往是行业内在评估模型价值时所忽略的,也是阿里最具优势的地方。


作为国内最早开源自研大模型的“大厂”,也是全球唯一一家积极研发先进AI模型并且全方位开源的云计算厂商,阿里率先实现“全尺寸、全模态”开源。


从2023年至今,阿里通义团队已经了开源200多款模型,包含大语言模型千问Qwen及视觉生成模型万相Wan等两大基模系列,不仅实现了全模态、全尺寸开源,还支持多达29种语言。


截至目前,通义千问Qwen衍生模型数量已突破10万,让通义超过美国Llama模型,成为全球第一AI开源模型。



通义千问Qwen在全球下载量超过2亿,同时在HuggingFace社区2024年全球模型下载量中千问Qwen占比超30%,稳居第一。


尤其在Llama4首秀翻车后,阿里的通义千问Qwen3也就受到了更多人的期待。有好事者甚至还做了个梗图:



总的来说,在领先的模型能力和扎实的生态构建之上,阿里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大模型领域的全面领先。


此前,有多家机构发布报告,肯定了阿里通义千问在中国大模型领域第一的位置。比如,在斯坦福报告评选的32项2024年最具代表性的模型、数据集和功能发布中,千问Qwen2、Qwen2.5也入选了。


多家国际权威报告的肯定,不仅直接说明阿里通义千问的实力,也再次证明了中国开源模型在推动全球技术进步中所发挥的巨大价值。


/ 02 /

”AI+云“双轮驱动初显威力,

阿里云未来可期


回过头来看,阿里通义千问之所以能够取得领先,离不开其对MaaS(模型即服务,Model as a Service)整体布局能力和AI云基础设施的持续投入。


先说前者,MaaS理念是阿里云2022年在业界首次提出的。


简单来说,阿里云通过提供云计算基础设施,以及系列的工具与服务,降低使用门槛,为大模型创业公司提供全方位服务,越多元的模型、越繁荣的应用,中国大模型生态意义上就更繁荣,阿里云的机会也就越大。


为了实现这一点,阿里云不仅几乎开源了所有模型,还建了一套以AI模型为核心的云计算技术和服务架构,提供包括模型训练、推理、部署、精调、测评、产品化落地等在内的全方位服务。


这套架构,不仅有效降低了模型推理成本,还提升了模型部署效率,极大促进了中国大模型行业的发展。


该架构发布一年后,也就是2023年10月,据媒体报道,除了通义大模型,还有许多大模型公司也跑在阿里云上,百川智能、智谱AI、零一万物、复旦大学等大批头部企业及机构均在阿里云上训练大模型。


时至今日,中国众多头部主流大模型都已通过阿里云对外提供API服务,包括通义系列、Baichuan系列、智谱AI ChatGLM系列等。


某种程度上,咱们可以说,阿里云已成为中国大模型名副其实的公共AI算力底座。


除了助力大模型厂商,阿里云也为广大企业用户提供最全面的大模型服务。如今通过阿里云百炼平台调用通义大模型API的企业和开发者已超过29万,用AI重构代码开发、硬件制造、智能座舱、金融服务、药物研发、太空探索等场景。


在去年9月的云栖大会上,阿里云宣布,将树立AI基础设施的新标准,全面升级从服务器到计算、存储、网络、数据处理、模型训练和推理平台的技术架构体系,让数据中心成为一台超级智能计算机。


之所以会制定这样的新标准,意义也很明确——即“通过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让AI训练、推理、部署和应用整个生命周期变得更高效。“


站在当下看,过去几年阿里云所取得的成绩,是阿里在云计算+大模型上长期投入的结果。而这个故事远远没有结束。


展望未来,阿里仍然要加大投入云和AI基础设施建设。未来三年,阿里将投入超过3800亿元,用于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总额超过去十年总和。


这不仅创下中国民营企业在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投资纪录,也让阿里正式成为中国AI浪潮里的领头羊。


种种迹象显示,属于AI的时代正在到来,而今天的阿里无疑已经为自己赢得了一个领先的位置。



文/林白


PS:如果你对AI大模型领域有独特的看法,欢迎扫码加入我们的大模型交流群。



(文:乌鸦智能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