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dy CEO Flo Crivello的非常规创业法则:从“勉强可用的产品”到智能体群的高效落地

作者大模型机动组 
邮箱damoxingjidongzu@pingwest.com

Lindy 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无代码平台,它正在通过 Agent Swarms 功能,重塑智能体的工作方式和效率。

Agent Swarms 最初仅是一个让多个智能体并行工作的实验,但现在,它已经成为创业者和开发者加速AI应用的关键工具。每一个客户、每一个任务,都能够通过并行计算和自动化操作,在几秒钟内完成原本需要人工干预的工作。

从“勉强可用”的产品到迅速进化为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智能平台,Lindy正在向创业者展示如何在不完美中找到突破口。他总结出一套反直觉却有效的AI创业原则:发布勉强可用的产品、为未来的AI模型构建功能,并完全忽略Twitter上的竞争噪音。

以下内容为 Lindy CEO Flo Crivello 与我们分享的创业法则与背后的技术驱动

我是 Lindy 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Flo Crivello, 这是全球无需代码构建AI智能体最简单的方式。 Lindy 是一个由功能模块组成的搭建系统,你可以组合起来,创建自己的智能体,让它们执行任何任务。

我们的一大应用场景是客户支持。第一步,客户支持工单通过电子邮件送达;第二步,使用条件构建模块对代理进行分支处理,比如判断是客户咨询问题,还是客户要求退款;

第三步,假如是客户咨询问题,你可以利用我们的知识库构建模块,它可以接入常见问题解答、网站内容、PDF 文件、Notion笔记等任何你需要的资料;第四步,根据从知识库中提取的信息回复支持工单。在过去六个月里,我们营收增长了五倍,团队规模也大致扩大了一倍。

锚定不变本质

我记得杰夫·贝索斯说过,人们总在感叹一切变化有多快,正如他更关注那些不变的事物。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要找到稳定的基石。我认为不变的是用户,以及用户的很多偏好是永恒不变的,这确实让我们感到意外。

我们发布平台后,我们的用户数量开始显著增长,要求我们符合 HIPAA 标准,这是美国的监管标准,允许处理敏感健康信息。一开始我们很诧异,在想“为什么要符合这个标准”,后来我们才明白这个应用场景的巨大价值,如今它已经发展成一个庞大的产业。

有很多大公司专门针对这个场景开展业务。比如医生在接诊病人时需要花大量时间记录病历,有一套特定的标准,他们称之为 SOAP 笔记。其中一些人开始构建 Lindy 系统来协助他们完成。获取他们的SOAP病历记录。因此他们在手机上使用 Lindy ,利用录音功能记录对话,接着让会提示 Lindy 生成格式化的笔记。

就智能体而言,用户希望产品易于使用、效果显著、运行稳定、操作简单、价格实惠且响应迅速,这些需求始终不变,而且用户试图解决的问题也相对稳定。

先求有用,不苛完美

领英创始人里德·霍夫曼说过一句名言:在 AI 领域,如果你的初版产品没让你感到难堪,那说明你发布得太晚了。在AI领域,我甚至可以说,如果你的初版就很完善,那说明你的眼光还不够长远,你应该紧贴未来几代模型的发展方向来构建。如今模型正以惊人的速度迭代升级,当前这一代模型只能勉强支撑你的设想,仅仅是勉强而已。

这正是 Lindy 的真实写照。比如很长一段时间里,产品根本不能使用,因为模型效果不够理想,产品的第一个版本仅仅是一个提示。它不是用我提到的那些构建模块来搭建 AI 代理,而只是单纯地撰写文本,因为它就只是一个提示而已。你只能寄希望于这个 AI 模型基本上能遵循你的指令,但它可能不会照做。

时至今日,即便是最前沿的模型,大概快进到两三年后的今天,像Claude Opus 4 或者 OpenAI o3,我目前用的就是最前沿的模型,即便如此这些模型也经常力有不逮。我们是为下一代模型而构建,当前产品尚不完善,因为我们期望下一代模型将其发挥作用。

如今我对其特征的概括是,这有点像是接力式的 AI 。它能完成足够简单的任务,任何你能逐步描述清楚的事情,从长远来看 Lindy 肯定能做到。我们的愿景是打造一个功能完备的AI员工,一个无所不能的 AI 代理,它们能在电脑上完成人类雇员能做的任何事情。所以我的建议是,要像史蒂夫·乔布斯说的那样,朝着冰球将要去的方向滑行,并着眼于下一代模型的走向,并以此为目标进行开发。

不要犹豫,果断转型 

未掘得金矿,勿先筑矿井。我确实看到了创业公司生命周期的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第一步,勘探矿源,寻找合适的“采矿点”,也就是找到有价值的机会。你要寻找能够发现金矿的合适矿址,一旦你发现了金矿,只有这时你才该建造矿场,而建矿本质上就是组建团队、筹集资金等等。一旦矿建好了,就很难再挪动。所以如果你过早、大规模地建好矿场,却还没找到金矿,你只能拆掉矿场,遣散团队。

我最初在 Uber 担任软件工程师,离开 Uber 后,我休了六个月的假。那时大家都被封控在家,所以我就在家阅读了约翰·帕尔默写的一篇博客文章,名为《空间界面》,文章赞扬了空间设计的优越性。那篇博客文章几乎有种行动号召,比如提到“我很好奇空间版的 Zoom 会是什么样”。我认为这是个好问题,于是我就开始动手鼓捣起来,很快就做出了一个类似空间版 Zoom 的原型。

在这个原型里,你的视频会显示在一个气泡里,你可以在一个二维画布上移动这个气泡,而且你只能听到周围人的声音,也只能被周围的人听到。而且这和封控时期的情况简直完美契合,于是我开始和朋友们举办虚拟欢乐时光聚会。我邀请朋友们,让他们来我搭建的这个空间里,就这样我深陷其中,我不断添加新功能,后来我意识到它可以变成一个协作空间,我添加了白板这样的功能等等。

接着我突然意识到,现在大家都在远程办公,说不定能成为一个虚拟办公室,确实存在市场需求,我就把它推出了,这个产品开始走红,随后就有大批用户开始注册使用,筹集到了一些资金,公司就像开足马力一样飞速发展。但后来封控消退时,人们回到办公室,团队业务的发展开始不那么顺利,增长完全停滞了。最终让我确信这个市场不复存在的原因是,我环顾四周,看到了众多竞争对手,他们中有很多优秀的团队,很多非常出色的人,他们筹集了大量资金,但没有一家公司有起色。所以我才意识到根本没有市场存在。

当时的决定过程极其痛苦,裁掉了三分之二的团队,那时正好赶上GPT 3 API发布,那是2022年年中,GPT 正式发布之前。我们在 Team Flow 里开发了一个会议记录器。我们对GPT 3 API 非常感兴趣,就在想能用它做些什么。于是我们做了现在很多应用都在做的事情,也就是会议摘要功能。

后来销售团队找到我说:“Team Flow 能否在销售电话结束后自动更新我们的销售池数据?”我们说:“当然,没理由不行。”于是我们就继续开发完善了类似 Salesforce 的集成功能,还有类似 HubSpot 的集成功能。

就在那一刻,我们突然开窍了。我们意识到可以让大语言模型(LLM)不仅为我们生成文本,还能生成API 调用,比如为我们生成实际的操作。于是我们就被这个想法吸引住了,这简直就像一整个AI员工。同样,恰逢 Team Flow 业务停滞,我们对这项 AI 技术兴奋不已。ChatGPT 恰好在此时出现引发热潮,我们觉得 AI 是真的要来了,它正在改变一切。所以在2023 年,我们决定彻底解散 Team Flow 团队,专注于 AI 领域的机会。

我的做法是很慎重的,这就像为人父母一样,有时你得故意“疏于管理”你的团队,让他们暂时自行其是。他们可能会抱怨“CEO 到底在哪,他整天都在干嘛?”但我在找金矿,眼下思维完全错乱了分寸,而你们就像在海上迷失了方向,但我决定不去管这些,因为我要花时间去寻找真正有价值的机会。这就是我领悟到的,在找到金矿之前,别急着构筑思想。我的领导哲学是,CEO 的职责就是取胜,所以这就是我的指路明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这就是我判断对错的标准。也许我们可以把它比作园艺,这就像选种一样从头开始。因此我深信,招聘就占了一半的工作,招揽合适的人才加入团队。

不要回避微观管理

就像 Kiss for Boy 所说的,你聘用的人才就是你要打造的企业。我每天都能深刻体会到这句话的千真万确,所以关键就是选对种子。如果种子选不好,长出来的植物也不会好。然后要给团队和“种子”指明方向,就像告诉它们往这个方向生长,所以工作的第二大部分就是设定愿景,并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给予引导,但你不能替“植物”生长,“植物”不会按照你想要的方式生长。

有一本很棒的书,是比尔·沃尔什的《自成体系的教科书》,比尔·沃尔什的核心理念可以归结为,成功取决于两件事,其一,确定通往成功的正确要素;其二,完美地落实每一个要素。如果做到了这两件事,你就会成功。如果你没成功,那就意味着你根本不明白获胜的关键要素,要么你没有为取胜付出应有的努力。

说来有趣,今天早上我们入职了一名新员工,他是该岗位的第一个人。昨天周我花了足足七个多小时写了一份 18 页的文档,详细说明了各项事宜,我们称之为卓越标准,一步一步地说明工作内容。还是以“植物”来比喻,如果看到他们做错了事,就要说“不”,就像划定了界限,告诉他们这不是该做的事。你要不断设置这些规则,并参考你写的文档。

确实,你应该事无巨细地管理,你身处领导岗位,是因为那些有资本的人很可能信任你的品味与能力。所以你不仅有权利,实际上也有义务进行微观管理,这就是你在这个位置上的原因。你要运用你的品味、判断力,运用你对业务、行业、用户和产品的了解,引导“植物”成长,在我看来,创立公司是实现宏图伟略的一种方式,将雄心壮志的愿景变为现实。

做坚定的乐观派

我不认为精益创业模式能带你实现这一目标,非常赞同彼得·蒂尔在这方面的观点,他称之为明确的乐观主义,类似于一个二维矩阵,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以及乐观与悲观之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就像,你到底知道还是不知道。科技行业有很多不明确的乐观主义者,我认为加密货币行业就是典型的不明确乐观主义行业。我们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也不知道事情为什么会顺利发展,但大家都觉得我们都会成功。你懂的,一切都会很顺利,但我们又说不清楚。

相反,彼得·蒂尔倡导明确的乐观主义的愿景。你必须对未来世界的样子、它应该是什么样、必须是什么样有清晰明确的看法,并将这个愿景变为现实。2022 年你花多少时间和 AI 交流,答案是零,而到 2025 年,这个时间会大幅增加,我认为这一趋势会持续下去。短期内, AI 代理基本上会让我们都变成管理者,而不再是单打独斗的执行者,你会通过管理智能体群为你工作。

我有时会这样描述,想象一下,如果随便一个 25 岁的人能在世界上产生和谷歌一样的影响力。因此我认为,智能体对整个商业世界的影响,就如同互联网对媒体的影响一样,它将极大地拉平竞争环境。无论一个人所处的人脉网络、拥有的资本,或者所处的地理位置如何,它都会为每个人解锁机会。最终比拼的就是他们的愿景和想法,以及利用智能体的能力。

(文:硅星GenAI)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