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主流AI PPT横测,能打的Agent只有3个半

提到PPT,多少人的DNA动了?

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为了一个项目汇报,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大半天,逐字逐句地构思,再一张一张地手动设计幻灯片。从字体大小到图片排版,反复调整,耗时耗力,极其考验个人的设计能力。

然而,尽管制作过程如此“折磨”,它却又是我们工作和学习中绕不开的一环。它的应用场景极其广阔,几乎无处不在:

  • 职场汇报:无论是项目进展、商业会议还是市场营销方案,一份清晰专业的PPT都是必不可少的沟通工具。

  • 教育学习:老师用它来制作生动的教学课件,学生用它来完成课堂展示和学术报告 。

  • 重要场合:甚至在决定公司命运的创业融资路演,或是分享个人创见的活动策划中,PPT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可以说,PPT已经成为现代信息社会的核心表达方式之一。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聊聊,AI是如何把PPT这个“磨人的小妖精”,变成越来越难用的。通过对市面上多款主流AI PPT工具的深度使用,我发现它们主要走了两条路:两种主流路径:AI原生派 vs 传统革新派


1. AI原生派代表:——重塑工作流的“新贵”

Gamma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个产品,它不仅仅是PPT工具,我甚至拿它做播客提纲和个人网页。

它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忘掉传统PPT,用对话生成一切。

Gamma生成PPT的界面,对话框和卡片式结构

它的交互流程和传统PPT完全不同。

开始前,你最先要确定的,是内容大纲

这好比一座宫殿的地基,AI会引导你先确认好这个核心骨架。这种“模块化”的大纲构建和修改方式,非常人性化,在源头就减少了后期大量的返工。


向下滑动查看

确定大纲后,AI便会施展魔法:

  • 一键生成:根据大纲,自动生成图文并茂的卡片式演示文稿。

  • 智能配图:AI会自动为你的内容配上合适的图片,甚至能生成Logo、流程图、思维导图。

  • 主题美化:提供多种主题配色方案,让你轻松搞定审美。

Gamma的体验是颠覆性的,它试图让你完全忘记过去做PPT的习惯。

因为大家使用PowerPoint 的生产习惯没有变,不能说AI来了就重新塑造一个AI+PPT的全新工作习惯,
还是原来的那套生产流程,只不过是在此基础之上,多了PPT+AI的概念,用AI的能力,去把其中一部分环节给解决掉,于无声中润无声。
最终生成的PPT我也导出了,可以看看效果。

向下滑动查看


如上所说,PPT+AI的流程,其实在各种素材生成方面,做了很多尝试。

仔细看这些,这不就是传统PPT里面的常见的功能吗。

文本标题、布局、表格、图表、表单按钮、图片视频和媒体等。


2. 传统革新派代表:WPS AI——润物细无声的“实干家”Gamma

如果说Gamma是想“重新发明轮子”,那WPS AI走的则是另一条路:不改变你的习惯,只在你需要时伸出援手。

我用同样的需求让WPS AI生成PPT,体验截然不同。

首先,它生成的大纲非常“懂国人”,封面、目录、章节页、致谢页一应俱全,完全符合我们长期以来的使用习惯。

其次,它提供了丰富的模板库,甚至支持企业自定义模板——这对于需要保持品牌视觉统一的公司来说,是绝对的刚需。

如上:模板的3个不同功能

最终生成的22页PPT,排版合理,图片也全部由AI生成,规避了版权风险。最关键的是,所有内容都可以在我们熟悉的WPS Office里进行二次编辑

向下滑动查看


这正是我认为现阶段AI做PPT最好的两个赋能点:

  • 第一,根据大纲,按不同要求生成结构化的演示文稿。

  • 第二,在保留原有工作流的基础上,用AI辅助生成文本、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内容。

AI应该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而不是强行重塑用户几十年来养成的习惯。

即“新产品不是用来教育用户的”。


“模板”是护城河吗?AIPPT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除了上述两派,市面上还有大量创业公司在做AIPPT产品。

他们的模式大多是:让用户选择一个精美的模板,然后将文字内容套进去,一键生成PPT。

那么问题来了,他们的护城河在哪里?是海量的、覆盖各行各业的精美模板吗?

某种程度上是的。一个好看的模板,确实能解决70%的“颜值”问题。

但这只是入门级。用户真正的痛点,在于最后一公里:能不能精细化二次编辑? 

AI一次性生成的稿件,几乎不可能100%满足每个人的个性化需求。用户能不能像在PowerPoint或WPS里一样,方便地调整每一个细节,至关重要。

AI PPT生成:选择模板
AI PPT生成:PPT生成
AI PPT生成:PPT二次编辑

向下滑动查看


能不能完美导出兼容? 

演示文稿最终是要拿去汇报、交付的。能不能正常导出为.pptx格式,在老板/客户的电脑上(无论是PowerPoint还是WPS)打开时,格式不乱、字体不变、图片视频都正常显示——这才是真正的考验。

很遗憾,我测试的多款产品,包括Manus、Genspark等工具生成的PPT,在二次编辑和格式兼容性上,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这使得它们目前更像一个“玩具”,而非可靠的“工具”。

接下来展示的是Kimi他们自己做的PPT,和AI PPT一个原理,但是PPT二次编辑这块比较欠缺。
所以站在用户的角度,我肯定是在除此体验之后,选择最好的那一款AI PPT。
Kimi+ PPT生成:选择模板
Kimi+ PPT生成:生成PPT

向下滑动查看



通用大模型“跨界”做PPT,效果如何?

最近,许多通用型AI Agent(智能体)也加入了战局,比如Genspark、Skywork,甚至Flowith。它们通常以任务规划和执行为主,生成“幻灯片”只是其功能之一。





Manus通用智能体

Manus是一款能够生成PPT的AI工具,其工作流程遵循了比较标准的“大纲优先”模式。用户在提供需求后,它会首先生成一份内容大纲,然后基于这个框架去创建完整的演示文稿。

然而,在实际体验中,它暴露出了通用型工具在“最后一公里”上的典型短板。
用Manus生成的PPT在二次编辑格式兼容性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当你想对AI生成的内容进行精细化修改,或者需要将文件导出到PowerPoint、WPS等专业软件中进行最终交付时,可能会遇到格式错乱或内容不兼容的风险。
这使得它在现阶段,更像一个用来快速产出内容框架的“玩具”,而非一个能确保稳定交付的可靠“生产力工具”。

向下滑动查看







Genspark超级智能体

Genspark是近期一个热度很高的智能体产品,它同样将生成演示文稿的功能纳入了自身的能力版图,不过在其内部,该功能被称为“幻灯片”。

它的工作流程与Manus类似,也是先为用户生成一个内容大纲,让用户对整体结构有一个清晰的预期,然后再基于这个双方确认过的大纲去创建完整的演示内容。

向下滑动查看


作为一个功能全面的智能体,Genspark在这一特定任务上的表现中规中矩,能够完成从创意到基础稿件的生成。

生成过程会出现图片引用缺失的问题,更加像是一个数据分析报告。。。

向下滑动查看






   Skywork:AI Office智能体

Skywork作为一个更纯粹的通用Agent,其核心优势和产品逻辑在于强大的任务规划与执行能力。

虽然它也能完成生成PPT的指令,但体验下来,它不像专业工具那样有明确、独立的“大纲生成”步骤。

它的制作流程更像是完成一个综合性任务的其中一环。比如,你让它“分析市场并做个报告”,它会拆解任务、搜集资料、进行分析,最后将结果以PPT的形式输出。
因此,它在PPT的结构化和设计专业性上,与那些专门为此设计的工具相比,显得不那么精细,优势在于内容比较准确丰富,得益于它接入的搜索MCP服务。

向下滑动查看






Flowith Neo:无限智能体

在这次的测评中,Flowith的Neo定位则非常明确——它并不适合用来制作PPT。

这并非说它不是一个好工具,恰恰相反,它在其他领域表现出色。

无论是撰写结构复杂的长篇文章、进行深度的主题调研,还是辅助开发网页,Flowith都能提供强大的支持。

但术业有专攻,制作演示文稿显然不是它的核心特长。强行用它来做PPT,效果会远不如其在专业领域内的表现。

这是测试的一个case:https://flo.host/hIjcbsb/





智谱z.ai  AI Presentation

值得关注的是智谱AI (Z.ai)海外的Z.ai站点,近期也在公测一款能做 AI Presentation 的新模型:GLM-Experimental

已经上线 chat.z.ai官方网站。

智谱海外z.ai的AI Presentation工具有两个清晰的定位:

  • 轻娱乐内容创作:专注于快速生成吐槽、吃瓜、追星等重“情绪价值”的内容,为创作者省时,为读者提供消遣。

  • 文本信息可视化:能将已有的文字或网络搜索结果快速转换成演示文稿,但其特点是可以生成可视化图表

AGI什么时候养我?

我是个游戏行业从业者,帮我生成一份王者荣耀VS英雄联盟的PPT

画风过于炸裂,截取了其中的几张幻灯片如下。





秘塔搜索:塔子老师

还有一个AI PPT异类:秘塔的塔子老师。

本身秘塔是做AI搜索的,后来增加了“今天学点啥”板块,让搜索有了目的,内容有了温度。

现在秘塔搜索不仅支持以互动网页、海报、PPT的方式查看搜索结果,

也上线了“听讲解”功能,以AI的方式讲给你听。

每次课程结束之后也有对应的课程考题,活学活用。

体验下来,结论很明确:术业有专攻。

这些通用Agent可以快速生成一个内容框架,但无论是在设计专业度、编辑灵活性还是格式兼容性上,都与专门的AI PPT工具有明显差距。比如Flowith的Neo,它更擅长写长文、做调研,做PPT显然不是它的特长。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PPT的发明者丹尼斯·奥斯汀(Dennis Austin)最初给它起的名字,其实叫“Presenter”。

PowerPoint的发明者丹尼斯·奥斯汀

1987年,它的1.0版本在一个黑白屏幕的Mac上诞生,为世界带来了合并图形、剪贴画和多字体的革命性功能。

同年,微软收购了这家公司,一个软件巨头的传奇由此开启。

三年后,Windows版的PowerPoint发布,并正式成为微软Office套餐的核心成员,最终统治了全球几乎所有办公室和教室的屏幕。

但这份统治,也带来了长达数十年的“痛苦”。我们都经历过:为了找一个合适的模板通宵达旦,为了让几个图标对齐而眼花缭乱,为了一个动画效果反复调试……


 说在最后 

别听他们吹,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经过一轮深度体验,我可以负责任地说,AI PPT的时代确实来了,但它远没有宣传的那么完美。

  • 如果你追求全新的交互体验和高度的自动化Gamma是当之无愧的先行者。

  • 如果你希望在熟悉的环境中提升效率,并保证最终交付的稳定性WPS AI这类深度集成办公软件的工具是更稳妥的选择。

  • 如果是轻娱乐、信息可视化这块,z.ai可以是你的首选,它具有一定的幽默因子。

  • 如果你是想用PPT做教学的,那用秘塔搜索的塔子老师完全够用,PPT讲解+课后习题一条龙服务。

  • 至于那些主打“模板套用”和通用大模型附带功能的AIPPT,在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之前,我建议你谨慎作为生产力工具。

最后,想借用我的一段“吐槽”来结尾,我觉得这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很搞笑的是,很多人是搞‘AI+X’创业,但是没有X行业的经验。

他们用AI的能力去做一堆产品,却甚至没搞清楚用户群体是谁,没弄明白用户的核心痛点到底是什么……这样的产品,注定走不远。”

说白了,再酷炫的AI技术,如果不服务于人、不理解真实的工作流,终究只是空中楼阁。

你用过哪款AI PPT工具?体验如何?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踩坑”或“种草”经历!



(文:卡尔的AI沃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