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作为基础产业,正面临劳动力短缺与可持续发展双重挑战。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农村劳动力持续外流,人工成本逐年攀升。与此同时,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在此背景下,农业机器人技术被视为行业转型的重要方向,而仿生机器人凭借其特殊形态与运动能力,在复杂农业场景中展现出独特优势。
▍从实验室走向田间:GCR仿生机器人的产业化突破
在佐治亚州的葡萄园与蓝莓田中,一群形似巨型蜈蚣的机器人正悄然改变着传统农业的面貌。这些机器人虽没有炫酷的外形与复杂的传感器阵列,却能够精准执行杂草识别与清除任务,为现代农业领域中的人力短缺与化学农药依赖这两大难题提供创新解决方案。这些来自Ground Control Robotics(GCR)的首款商用仿生多足机器人,正标志着仿生机器人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实验室的表演性展示走向实际生产场景的规模化应用。

过去20年,仿生机器人领域研究成果颇丰,形态各异的机器蛇、机器鱼等产品层出不穷。然而,这些成果在产业化过程中普遍遭遇了性能成本失衡、场景适配不足以及维护复杂等问题。高性能的仿生设计往往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精密系统在复杂的野外环境中又难以稳定运行,且维修难度和成本较高,这极大地阻碍了产品的市场推广。
由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Dan Goldman创立的Ground Control Robotics(以下简称“GCR”)自创立之初便确立了“农业优先”的产品开发逻辑。通过深入田间调研,他们发现特色作物种植(如葡萄、蓝莓等)存在一个独特的市场空白:蓝莓、葡萄等藤蔓类作物生长环境复杂,地形不规则且植株间隙狭窄,传统针对大田作物设计的四足或轮式机器人难以满足其作业需求。基于这一市场洞察,GCR明确了产品研发方向,并于近期推出了其专为复杂地形农业场景设计的首款商用仿生多足机器人。
仿生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形态模仿、功能实现和场景落地。在形态模仿阶段,研究者主要聚焦于如何复现生物的外形特征;在功能实现阶段,开始关注特定功能的达成;而在场景落地阶段,如何将仿生机器人技术应用于实际场景,解决具体问题,成为该阶段研究的核心重点。不同于多数机器人公司追求技术指标的路线,GCR采取了一种“逆向创新”的研发策略。他们跳出了单纯模仿生物外形的局限,转而从生物力学原理出发,提炼出可工程化的核心机制。这种“原理仿生”而非“形态仿生”的思路,使其产品在成本控制和环境适应性上取得了关键突破。

在运动控制技术方面,传统移动机器人依赖“感知–决策–执行”的闭环控制模式,需配备复杂算法和昂贵传感器。GCR的多足机器人通过借鉴蜈蚣等生物的运动特性,采用了12-20对冗余腿部设计,即使部分腿部遇到障碍,机器人也能维持正常运行。同时,分布式机械协调机制的采用也使机器人各腿部单元具备一定自主性,加之与流体力学设计结合,机器人在无视觉系统辅助的情况下,仍能在多石斜坡等复杂地形中稳定移动。测试数据显示,该仿生机器人在复杂地形的通过率达到98.7%,但其系统复杂度仅为传统方案的五分之一。

在保证基本性能的前提下,
农业生产对机器人的作业性能和使用便捷性有特定要求。针对农业场景特点,GCR也在机器人设计上进行了针对性优化。
在作物保护方面,GCR将机器人足端压力控制在7kPa以下,降低对土壤的压实程度,减少对作物根系生长的影响。分段式车身设计使其能够灵活通过藤蔓间隙,避免对植株造成损伤。优化后的近地视觉系统,则助力机器人实现了杂草与作物的有效识别,保障除草作业的准确性。

在运维体系方面,考虑到农业用户的技术水平,GCR在机器人运维方面进行设计改进。采用模块化结构的机器人,单个故障腿部更换时间不超过3分钟;可视化运维界面的配备,便于用户实时掌握设备运行状态;远程诊断功能的支持,则为用户提供了技术支持,降低了使用门槛。
通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研发策略,GCR在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间寻求最优解,并逐步构建起“硬件+服务“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体系。目前,GCR正与佐治亚州蓝莓种植园和葡萄庄园开展深度合作,通过实地试点持续提升产品性能。
▍结语与未来
值得关注的是,GCR的仿生机器人具备显著的跨场景应用潜力。除现代农业外,在果园高空作业、温室精准管理、灾害应急救援等领域,其仿生机器人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虽然不同场景需要针对性调整机器人设计方案,但其基于生物力学原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核心方法论,为技术迁移提供了坚实基础。
不得不说,这场始于佐治亚理工学院实验室的创新,正在为仿生机器人的商业化开辟一条务实之路。在机器人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GCR的故事提醒我们:最具颠覆性的创新不一定来自技术的极致突破,而可能源于对现实需求的深刻理解和工程实现的巧妙平衡。正如GCR创始人Dan Goldman所说:“我们不是在建造最像生物的机器人,而是在用生物智慧解决实际问题。”
展望未来,继农业领域之后,建筑自动化、城市地下管网运维等领域都可能成为仿生机器人的下一个爆发点。但可以预见的是,最终胜出的必将是那些既能洞察行业痛点,又具备工程化能力的团队。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让我们共同期待仿生机器人技术的更多突破和应用!
(文:机器人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