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幕曝光!iPhone AI 最大的绊脚石,是苹果

一晃眼,WWDC 2025 马上就要来了。

按理说,这会儿本该是苹果 AI 全面开挂、Siri 灵魂归位、iOS 脱胎换骨的高光时刻,但苹果去年 WWDC 发布会上承诺的一大堆 AI 功能,却迟迟不见踪影。

说好的 Apple Intelligence,更强大的 AI Siri 呢?通通跳票。

今天,彭博社记者 Mark Gurman 的一篇深度长文,给出了更完整的答案。
从 Siri 技术架构的分裂,到团队间的内耗拉扯,再到库克时代对 AI 投入的迟疑,一切都埋下了今天掉队的伏笔。
而这些幕后风波,也拼凑出了苹果错失 AI 风口的另一种叙事。
苹果 AI 的一系列战略失误是怎么造成的,彭博社列举了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1️⃣ 高管团队战略分歧明显,软件负责人 Craig Federighi 将 AI 视为附属功能而非核心卖点,投入不足,外部引入的 AI 高管 Giannandrea 难以融入管理层,改革受阻;

2️⃣ 苹果严格的隐私政策和爬虫限制严重制约了 AI 的数据积累;

3️⃣ 组织结构分散,Siri、机器学习研究、测试等职能分属不同团队,造成资源浪费;

4️⃣ Siri 系统架构老旧,底层代码与新型 AI 功能整合困难,超前的营销导致频繁跳票;

Siri,错失 AI 时代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Siri,没有赶上大模型的这波风口。
在乔布斯于 2011 年去世前,苹果发布了语音助手 Siri,惊艳四座。但几年后,Alexa、Google Assistant 快速崛起,Siri 却连基本理解和指令执行都频频出错,应变能力差,难以胜任复杂语义任务。
2018 年,苹果终于承认了这个问题,但不是在公开场合,而是在招聘上。他们高调挖来前 Google AI 负责人 John Giannandrea,并寄予了厚望。
John Giannandrea 曾是 Google 搜索与 AI 的灵魂人物,是让 Gmail、Photos、Translate 变得「聪明」的人,也是在 DeepMind 崛起时参与布局的老兵。
Craig Federighi 亲自拍板,把 Siri 和苹果的机器学习部门交给他,打算一鼓作气补上苹果在 AI 的短板。
出生于苏格兰的 Giannandrea,此后被赋予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整合苹果散落在各个产品组里的 AI 工作。
据多名员工表示,高管们早就认为,在多个团队里重复造轮子,是苹果 AI 进展缓慢的症结。当 Siri、ML 研究、内部测试被归于一处,他也成为唯一直接向 Tim Cook 汇报的 AI 负责人,地位与软件、硬件、服务三大业务并列。
Federighi 在宣布这项任命时异常激动。
自 Siri 发布以来,它经历了多次负责人更替,最终到了他手中,现在他将其交接给 Giannandrea。「这正是我们在 AI 领域急需的人才。」他说。
除了在 Google 的成就,Giannandrea 曾是互联网先驱 Netscape 的首席技术官。「你还能请谁来做这件事?」一位参与招聘的人士表示。
但七年过去了,这笔投资交出的答卷,并不好看。
2022 年 ChatGPT 横空出世,逼得每一家科技公司不得不重新排兵布阵,几乎所有人都在重做语音助手,接入 LLM。然而,苹果不仅没追上 OpenAI,还被越甩越远。
苹果不是没动作,只是动作总慢半拍。
在去年的 WWDC 上,苹果推出了「Apple Intelligence」,打出一句口号:「为大众而生的 AI」,情怀拉满,甚至还回敬了一下 1984 年的 Mac。
但发布会上承诺的一堆功能,比如写作辅助、通知摘要、生成 emoji、画图等,真正上线时不是延期,就是缩水。
发布会上,他们还展示了一个升级版 Siri,可以调用个人信息,理解上下文。Giannandrea 的副手现场演示了一次,「妈妈下周去哪儿旅行?」操作照片、发消息,全靠语音,终于有点 AI Siri 的样子。
股价也应声上涨。到了 9 月,公司宣布 iPhone 16 是为 AI 打造的第一代 iPhone。
然而,发布时 AI 功能一个都没有,写作助手和摘要工具拖了一个多月才上线,Genmoji 一拖拖到 12 月,最基本的通知摘要,等到了今年 3 月。
至于 Siri 的 AI 升级,有消息称苹果原定在 2025 年 4 月上线。
但当 Federighi 在 iPhone 上测试 iOS 18.4 的测试版时,发现许多宣传的功能——比如用语音搜索查询驾照号码——根本无法正常运行。而之前那段看似实时的演示,其实是提前录好的原型视频。
上线时间被推迟到 5 月,之后又无限期延后,即便这些功能还在 iPhone 16 广告中持续宣传。一些消费者因此加入了集体诉讼,指控苹果虚假宣传。苹果拒绝对诉讼和本文置评。
新 Siri 在今年 6 月的 WWDC 仍不会亮相,距离首次宣布已过去一年。
用户不会见到翻新后的 Siri,更别提一个可匹敌 ChatGPT 的版本,只能继续等待更多 Apple Intelligence 的应用。苹果还将发布其他非 AI 的系统升级,比如让 iPad、Mac 与 iPhone 界面风格统一,向 Vision Pro 靠拢。
苹果 AI 团队一位高级成员直言:「这是场危机。」另一位成员形容他们的工作像是一艘失控下沉的船:「我们沉得有一阵子了。」
乔布斯的遗产,为何成了苹果 AI 的包袱
对苹果来说,晚一步押注新技术,从不是问题。
MP3 播放器不是苹果发明的,但 iPod 改变了整个音乐产业;手机早就有了,但 iPhone 重新定义了它是什么。苹果的一贯战略是:等竞争对手先试错,再用更好的设计和易用性俘获十亿用户。
但 AI 可能是个例外。
在今年 5 月的财报电话会上,有人质疑苹果 AI 功能的不断跳票,Cook 提到了目前已推出的 Apple Intelligence 功能及其对多语言的支持。他说,Siri 的升级「只是还需要一些时间达到我们的质量标准」,没有其他原因。
实际上,真正的问题是:苹果这次押上了巨大投入,换来的却是极其有限的回报。员工人数远不及同行,GPU 采购不足,导致 LLM 训练进展缓慢。
2024 年初,Siri 和 AI 相关团队被剥离出 Giannandrea 的管辖范围——这位前 Google AI 老将,已经在苹果坐了七年。
然而,一些员工认为问题不只是高管决策失误,而是存在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
一年一更的系统升级、严格控制的硬件节奏、从芯片到接口的自研闭环。这种节奏让苹果得以保持产品的「完成度」。
但 AI 则不一样,它的发展节奏更快、更混乱、侵入性更强。数据、算力、模型,三者交织,哪怕一天落后,半年之后就是另一座山头。
并且,苹果成功产品的基础,通常是内部开发的核心技术,如 iPhone 的多点触控、iPad 和 Mac 上的高性能芯片。但在 AI 上,这套模式也未能适用。
更具象的例子,也体现在自动驾驶。
烧掉数十亿美元、持续十年的造车项目,最终以取消告终。部分原因在于,AI 在复杂环境中的判断能力远未达到自动驾驶的门槛。而这项失败也连带拖慢了苹果在视觉模型、边缘推理等方面的整体布局。
换句话说,如果 AI 无法成为苹果设备的核心,那它也就无法承载苹果对未来的想象。Tim Cook 曾说,AR 是苹果的下一代计算平台。但无论是 AR 眼镜、环境感知手表,还是能读懂语境的耳机,这些都离不开 AI。
在苹果内部,有人早就发出了警告。
Eddy Cue,Tim Cook 最信任的服务业务负责人,曾在内部明确表达过担忧:苹果的科技护城河正在变窄。
他指出,苹果不是卖石油的,无法像埃克森美孚那样凭借「不可替代的商品」持续获利。科技行业的产品从不稳定,iPhone 曾颠覆诺基亚,而现在,AI 也可能颠覆 iPhone。
在一次反垄断听证会上,Cue 甚至当庭表示,iPhone 可能在未来十年内变得无关紧要。「这听起来疯狂,但并非不可能。」
某种程度上,这些担忧在乔布斯时代就已经埋下了种子。
比如乔布斯从来不喜欢搜索。他不信用户想要「找」,他更相信用户希望被「呈现」。在一位与他共事过的老员工回忆中,乔布斯的理念是:「用户不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苹果负责帮他们把这些整理好。」
所以他不想做搜索引擎,甚至也不急于做语音助手。
2010 年代中期,苹果曾考虑把搜索栏放在 iPhone 主屏幕顶部,方便用户随时输入内容。但最终,这个提议被设计团队否决了。他们坚持,那不是苹果风格。
可就在乔布斯初次接触 Siri 这款 App Store 里的第三方应用时,他被打动了。
Siri 的联合创始人 Dag Kittlaus 说,Siri 最初的构想是一个「行动引擎(do engine)」。「最终的愿景是,你可以直接跟互联网对话,助手会帮你完成所有事,」他回忆道,「你甚至无需知道信息来自哪里,根本不必去寻找网站或应用。」
那时的 Siri,已经可以预订餐厅、查电影、叫出租车。
乔布斯意识到这不止是个普通 App,而是可以成为苹果设备的主要交互界面。不久后,他给 Siri 联合创始人 Dag Kittlaus 打了电话,邀请他来家里谈谈。
在三小时的谈话中,乔布斯提出收购他们的公司。Kittlaus 起初犹豫,结果乔布斯连续 24 天每天打电话给他。
最终 Kittlaus 答应了,乔布斯随即将 Siri 提升为苹果的核心开发项目。「他把这件事当作了个人工程,」Kittlaus 回忆道,「直到健康状况不允许,我们每周都会见面。」
Siri 在乔布斯去世后不久正式推出。其早期发展主要集中在基础任务上,比如提供天气信息、设定闹钟、播放音乐、发送短信等。
而苹果当时刚起步的机器学习研究,更多地用于人脸和指纹识别、智能提醒(如根据交通情况提醒你出发时间)、改进地图以及当时的「赌注项目」:头显和汽车。
一些负责软件工程的高层高管认为,苹果应该更突出地将 AI 集成进 iPhone 操作系统。
大约在 2014 年,一位高管说:「我们很快意识到这项技术具有颠覆性,比我们最初想象的还要强大。」但他表示,始终无法说服自己的上司 Federighi 重视 AI:「他说什么都听不进去。」
后续,苹果确实收购了不少 AI 初创公司,像 Laserlike、Tuplejump、Turi——有的是人才收购,有的是技术补强。但这些拼图没能凑成整体战略。
他们一度计划收购 Mobileye——一家领先的自动驾驶和计算机视觉技术公司,报价超过 40 亿美元,本可能成为苹果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收购案。结果,交易告吹,Intel 后来在 2017 年以 150 亿美元拿下了它。
在那场失败的交易中,苹果错过了两个东西:自动驾驶的核心算法,和一批顶尖的 AI 人才。
但并非一无所获。苹果在造车过程中,确实孵化出一块重要成果:Apple Neural Engine。这块神经引擎最初为自动驾驶设计,后来被用在 iPhone 和 iPad 上,为苹果设备提供了本地 AI 算力的硬件基础。
Tim Cook 大多数时候不插手产品细节,但 AI 这件事,他破例了。
Tim 是苹果内部 AI 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一位曾与他共事的人说,「他总是对 Siri 落后于 Alexa 感到沮丧,也不满苹果在智能家居方面迟迟打不开局面。」
2018 年,Giannandrea 从 Google 跳槽到苹果,最初的确是带着硅谷最标准的理想主义入场。他看中的是苹果那套封闭的系统:一次部署,数十亿设备响应。
但很快他意识到,公司还需要投入数亿美元进行大规模测试和数据标注训练,以支持机器学习模型的训练。他获得了一些预算,从 Google 挖来顶级 AI 研究员,并扩展了测试和数据分析团队。
他还着手重构 Siri,撤换了原有负责人,并建议砍掉一些很少使用的功能。
他告诉同事,这样做可以减少 Siri 的代码量,让团队集中精力开发核心功能。他还对汽车项目持怀疑态度,在短暂担任负责人后,项目被取消,数百名 AI 工程师被调回他领导的部门。
尽管如此,Giannandrea 的改革举步维艰。
Federighi 仍不愿为 AI 大幅投资,他不认为 AI 是 PC 或移动设备的核心功能,不想因此影响每年 iPhone、Mac 和 iPad 系统的常规升级。这也是他一贯的性格特质,不爱烧钱,更不擅长 All in。
其他领导层也有类似保守态度。「AI 这个领域,你得先投资才能知道最终能做出什么产品,」另一位高管表示,「但苹果的做法是,必须在一开始就明确产品形态。」
结果就是,ChatGPT 于 2022 年底发布时,苹果完全没有准备好。一位高管表示,Apple Intelligence 当时「根本还没被提出」。另一位补充道:「OpenAI 做的事并不神秘,关注市场动态的人都应该看到,立刻行动才对。」
等苹果反应过来,OpenAI 已经成为整个AI 战局的风向标。
ChatGPT 发布不到一个月,Federighi 就用生成式 AI为自己的个人项目编写代码。据知情人士说,他立刻意识到技术的潜力。他与 Giannandrea 等高管开始频繁与 OpenAI、Anthropic 等公司会面,快速补课了解最新模型和市场动向。
Federighi 随后要求,2024 年发布的 iOS 18 必须加入尽可能多的 AI 功能。Giannandrea 也组建团队加紧开发支持这些功能的 LLM——其他公司早在几年之前就已经这么做了。
在全力准备 2024 年 WWDC 发布 Apple Intelligence 的过程中,苹果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现实:它的生成式 AI 能力远远落后。
虽然公司能做到一些基础的图像生成,也在内部测试一个聊天机器人,但根据《彭博商业周刊》看到的公司数据,这个机器人在多数任务中的准确率比 ChatGPT 低至少 25%。
为了尽快推出消费者真正渴望的AI产品,苹果只能急忙寻找「外援」。
谈判对象是老冤家 Google,还有OpenAI、Anthropic。Giannandrea 倾向选 Google 的 Gemini,理由是 OpenAI 太不够稳定、不可信,且对用户隐私保护不到位。可企业发展团队得出了不同结论。
最终在 WWDC 上,苹果宣布:当 Siri 无法处理某些请求时,将由 ChatGPT 接手。
这种集成直到 2024 年 12 月才真正落地,但它成为少数几个表现符合预期的 AI 功能之一。其中有些功能确实发布成功,比如电子邮件摘要、写作工具。不过,写作工具使用的生成 AI 其实是 ChatGPT。
但其他功能给用户的感觉是「仓促上线」,即使它们已经晚了几个月才推出。
Genmoji 功能可以生成个性化表情符号,但效果常常达不到苹果在电视广告和户外海报上展示的那种精美程度,而且对手机性能消耗很大,导致设备过热、续航降低。
AI 新闻摘要功能因生成了虚假标题而被下线,一些计算量较大的 AI 功能只能借助苹果在线服务团队「碰巧」提前准备好的云服务器来运行,这些服务器承担了设备无法完成的处理任务。
至于 Siri,它的「进化」则更多停留在广告里。
iPhone 16 发布时,苹果向我们展示了新 Siri 有多聪明:女主角 Bella Ramsey 在派对上认不出人名,掏出手机一问Siri,秒答「Zac」。广告脚本很打动人,现实产品却压根没准备好。
一些高管也开始担心:苹果至今没有自研 AI 聊天机器人,是不是掉队了。但 Giannandrea 在内部坚持认为,AI Agent 要取代人类还需要很多年,大多数消费者也不信任生成式 AI。
他的这种观点,导致他没有坚持开发一款像 ChatGPT 那样的自有消费级产品。员工们说,他告诉团队,用户最常提出的请求之一就是「关闭 ChatGPT」。
今年 3 月,苹果证实了彭博社的报道,新版 Siri 将推迟发布。苹果公司也从 YouTube 和主要电视网络撤下了 Bella Ramsey 的广告。
一周后,Siri 团队召开内部会议,Robby Walker 试图鼓舞士气。他用了一个比喻,「我们已经游了几百英里,创造了纪录,但没能游到夏威夷」。意思是:没人关心你努力了多久,大家只看你上没上岸。
Walker 随后下达新任务:启动 iOS 19 功能研发,目标是 9 月上线。可他也承认,目前已有三分之一的功能仍不稳定,能否发布、何时发布,完全是未知数。
Siri 团队的一些成员说,Walker 的说法其实低估了问题严重性。「现在还有几百个 Bug,」一位员工说,「修一个冒仨,像打地鼠一样。」
更深层的问题在架构上。
苹果将 Siri 的架构一分为二——老代码继续支持原有功能,比如设闹钟;新代码支持那些需要调用个人数据的 AI 功能。这种「拼接」做法本意是尽快推出新功能,结果却适得其反,集成时问题频出导致进一步延期。
员工表示,单独功能测试表现还可以,但当它们被整合进 Siri 整体系统后,情况就会开始崩溃。
随着项目持续受挫,工程团队士气愈发低落。「我们甚至不知道公司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一位成员说,「根本没人指挥。」
失控的系统、模糊的战略,再加上内部沟通不畅,苹果的 AI 项目越来越像是一艘失去了方向盘的船。
据多位员工和知情人士称,公司内部普遍认为,Giannandrea 要为一系列延期和失败承担主要责任。他一直难以融入苹果核心管理层,这些高管彼此共事多年,文化如家族企业。
和以往一些外来高管一样,他发现很难推动变革。在苹果,谁能推出新产品,谁才有话语权。而他,是个典型的工程师,不是销售型人物,也不习惯内部政治。
还有人认为 Giannandrea 不够亲力亲为,对团队要求也不严格。
「在苹果,大多数工程团队都拼尽全力,确保产品按时交付。但 JG 的团队就不是那种风格,」一位高管说,「他们执行力不行。」
这种「优待」团队的做法甚至在公司内部引发了不满。苹果总部的员工一向需要自己买饭,但为赶进度,Giannandrea 的工程师经常可以拿到免费餐券。这让其他团队很不满。
「听起来或许有点小题大做,但在苹果,『免费饭』可不是常规操作,」一名员工说,「他们比别人晚交付一年,结果还免费吃饭。」
不过,Giannandrea 被认为「缺乏紧迫感」的行为,也许更多是源于理念,而非性格。他一直对 AI 发展速度持保守态度,对聊天机器人价值持怀疑态度。
他在内部主张,目前 OpenAI、Meta 和 Google 等还构不成威胁。相反,他坚持认为用户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可以操控设备的界面。尽管经历了延迟和失败,他依然坚信这个愿景。
当然,也不能把锅全甩给 Giannandrea。
根据他本人说法,很多问题应归咎于苹果的市场营销和广告团队——Greg Joswiak 和 Tor Myhren分别主管不同板块——因为他们在功能尚未准备好时就过早宣传。
按流程,产品经理理应在功能是否能上线的问题上对市场团队做出清晰判断。软件层面的最终决策人是 Federighi,而整个产品开发文化由 Cook 设定。
还有一个被严重低估的问题:GPU。
苹果前首席财务官 Luca Maestri 在购买 GPU 方面的保守做法也被事实证明是失策。在 Cook 的领导下,苹果一直用自身市场主导地位和充足现金,来掌控从半导体到智能手机玻璃的全球供应链。
然而这次,GPU 的全球需求迅速飙升,而苹果出于对新兴技术的保留态度,选择按部就班采购,结果反而被竞争对手——如亚马逊、微软等抢先一步囤积了全球大量 GPU 资源。
GPU 数量不足意味着苹果的AI模型训练速度更慢。「当对手们早就把 GPU 都抢光了,你可不能凭空变出GPU来,」一位 AI 团队成员说。
苹果长期以来对用户隐私的重视也是双刃剑。苹果拥有 23.5 亿活跃设备,是获取数据(如搜索、兴趣、通讯内容等)的绝佳渠道。
但相比 Google、Meta 和OpenAI,苹果对 AI 研究人员访问用户数据的限制更加严格。对非用户的保护同样严苛:比如,苹果的网络爬虫 Applebot 被设计成允许网站轻松选择「退出」数据采集,用于提升 Siri、Spotlight 等服务。结果是很多网站都选择了不允许苹果使用其数据。
因此,苹果 AI 研究人员不得不更多依赖第三方授权数据,以及「合成数据」。
「这一块有成千上万个『不允许』,你得穿过一层层『隐私束缚』才能做成点事,」一位熟悉苹果 AI 与软件开发的知情人士说。另一位高管则直言:「看看 X 的 Grok——他们会越来越强,因为可以用 X 平台上的数据来训练。而苹果能用什么数据来训练?」
这再次体现出 AI 不是一个适合苹果传统优势的技术领域。「以前的打法,」一位老员工说,「是我们虽然起步晚,但我们有十亿用户,慢慢打磨,最后击败所有对手。但这次,这套策略恐怕不灵了。」
现在,在苹果试图重整 AI 业务之际,外部挑战也接踵而至。
为满足欧盟即将出台的相关法规,苹果正着手调整操作系统,首次允许用户将 Siri 替换为其他第三方语音助手。
据知情人士透露,除非苹果产品能有重大突破,否则很多用户可能真的会切换到其他助手。除了 OpenAI、Anthropic、Meta 和 Google,还有像 DeepSeek 这样的创新初创公司也在不断推出新产品。
换脑、换帅、换方向,这是苹果重塑 Siri 的最后机会
据员工透露,苹果在苏黎世的 AI 团队正在开发新一代 Siri 的软件架构,以替代现有那套「拼接式」的系统。
这套新架构是一个完全基于大语言模型(LLM)的「单体模型」,目标是让 Siri 变得更自然、更会对话、更擅于整合信息。(这个秘密项目被内部称为「LLM Siri」。)
公司还在全球范围内部署上千名分析师,分布在德州、西班牙、爱尔兰等地,负责审核 Apple Intelligence 生成内容的准确性,核对原始信息,判断系统是否产生了 AI 幻觉。
与此同时,借助最近的系统更新,iPhone 也被用来改进合成数据。手机会将合成数据与用户邮件中的真实语言进行对比,以不触碰用户隐私的前提下,为 AI 提供真实的语言参考样本。
今春,Giannandrea 被彻底剥夺了产品开发方面的职责,包括 Siri 工程项目和未来机器人设备项目。
据知情高管透露,Cook 对他已经失去了耐心。
Siri 现在由 Mike Rockwell 负责,他是 Vision Pro 项目的领导者,直接向 Federighi 汇报。Giannandrea 原本的产品经理团队已并入 Federighi 旗下,Rockwell 则将自己在头显项目中的亲信调任至 Siri 团队,进行重组。
而 Walker——此前在 Giannandrea 手下负责 Siri 的主管——失去了大部分工程师,被调去负责一个新项目。目前,Giannandrea 仍负责 AI 研究、大语言模型开发、AI 分析团队和部分基础设施。
知情人士透露,公司曾认真讨论过安排他退休,毕竟他已年届 60。唯一的顾虑,是他走了,可能带走一大批顶级 AI 研究员。这是 Cook 和 Federighi 都不愿看到的「人才断层」。
至少目前,Giannandrea 仍留任,Giannandrea 本人也表态不想在 AI 尚未稳定时「撂挑子」,但他也承认,「放下 Siri 的那一刻,肩膀轻了不少」。
接手的 Rockwell,起初并不想直接向 Federighi 汇报——毕竟 Federighi 过去对 AI 一直态度冷淡,但 Rockwell 也知道,这是一个重塑 Siri 的大好机会。
据多位同事称,他加入苹果之初(2015年)就提议让 Siri 更强大,更居中,变成用户的「全时生活副驾驶」。
「他以前总是怒斥 Siri 的重要性,认为它会成为人们与手机互动的主要方式,」一位了解 Rockwell 的人说。那时,他成功推动公司改善 Siri 的语音表现,斥巨资请演员录音,还新建了高端录音棚。
当他开始领导头显项目时,也希望 Siri 能成为核心导航工具,但未能与 Siri 团队达成一致。如今他有更大的权力,可以推动开发出类似 ChatGPT 语音模式那样强大的助手。他已经在重组团队,重点提升 Siri 的响应速度和理解能力。
与此同时,苹果和其他科技巨头一样,也注意到用户习惯正在发生变化。
据 Cue 在上个月的庭审中透露,在苹果设备上的 Google 搜索量出现了下降,「这是 22 年来从未发生过的事」,而这背后的推手,正是 AI。
因此,公司正考虑与 OpenAI、Anthropic 达成交易,让它们作为 Safari 浏览器中的搜索替代方案——这等于是承认,越来越多用户正在用基于 LLM 的助手取代传统搜索。
Giannandrea 去年希望整合进 Siri 的 Google Gemini,现在计划将在 iOS 19 中作为 ChatGPT 的替代选项上线。苹果还与初创公司 Perplexity 进行初步洽谈,有意让其未来也成为 Siri 中的 AI 搜索引擎候选。
至于苹果自研聊天机器人的进展,尽管 Giannandrea 此前并不积极,但现在公司内有越来越多高管开始推动将 Siri 真正打造成一个能与 ChatGPT 抗衡的产品。
为此,苹果已经开始讨论是否让 Siri 具备访问开放网络、抓取并整合多个信息来源的能力。
据员工透露,苹果内部测试的聊天机器人在过去六个月中已有显著进展,部分高管认为,它已经可以与当前版本的 ChatGPT 媲美。
如果这个聊天机器人最终整合进 Siri,将有助于苹果降低对 Google 的依赖。每年,Alphabet 要向苹果支付约 200 亿美元,以确保 Google 作为 Safari 浏览器的默认搜索引擎。
美国反垄断监管机构一直在密切关注这笔交易。
而在 App Store 层面,Siri 变强也能延缓一个更深层的趋势,在取代应用程序的趋势时保持竞争力,避免对每年同样创收 200 亿美元的App生态构成实质冲击。
据苹果内部人士透露,公司计划在 2025 年 6 月的 WWDC 上发布下一代 iOS 版本时,重点放在现有 Apple Intelligence 功能的完善和一些新功能的加入,例如 AI 优化的电池管理模式,以及一个虚拟健康教练。
至于那些在去年 WWDC 上承诺过的 Siri 重大升级,短期内可能仍不会正式推出,甚至不会被重点提及,因为距离真正交付还需要几个月时间。
这些内部人士还表示,尽管苹果对 LLM Siri 项目抱有很高期待,但公司也在准备将 Apple Intelligence 品牌与 Siri 在市场宣传上进行「解绑」。
这其实是在默许一个现实——Siri 的负面形象正在妨碍苹果对 AI 战略的整体推广。公司还计划做出另一个重大改变:以后大多数新功能将不再在正式发布前提前几个月甚至更早公开宣布。
Siri 的未来依然充满不确定性,但它仍有一位坚定的支持者——Kittlaus,也就是最初 Siri 应用的联合创始人。他说:「现在这些大型基础模型公司,其实根本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助手』,而苹果从 2010 年就已经开始研究这个概念了。」
他认为,苹果只需要让 Siri「变得聪明得多」即可。「他们还有按钮(指 Siri 激活方式)、还有品牌认知,如果能给 Siri 换个『大脑』,苹果就完全有机会成为用户首选的 AI 助手。」
附原文报道地址 👇: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features/2025-05-18/how-apple-intelligence-and-siri-ai-went-so-wrong
我们正在招募伙伴
📮 简历投递邮箱hr@ifanr.com
✉️ 邮件标题「姓名+岗位名称」(请随简历附上项目/作品或相关链接)
更多岗位信息请点击这里🔗

(文:APPSO)

发表评论

×

下载每时AI手机APP

 

和大家一起交流AI最新资讯!

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