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公司开始做账号,5个月狂揽超800万粉丝


作者 | 云飞扬
编辑 | 张洁


AI距离替代真人又近了一步?


最近,“科技大司马”连续多次登上新榜视频号科技互联网月榜TOP5,成为今年上半年涨势最猛的科技类账号之一,仅在视频号就2个月涨粉超166万,数据最好的一条视频全网播放量超5000万。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大司马”从文案到声音再到视频的全流程内容均由AI创作,人类仅负责审校工作,是一个纯度极高的AI账号,且内容质量相当不错。


此外,“科技大司马”还展现出了不错的可复制性,和它同根同源的“硅基大司马”“硅基智能”等AI账号同样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截至发稿前,仅用5个月时间,以“科技大司马”为代表的6个AI驱动的矩阵账号就在视频号拥有了35条10万+爆款视频(指在视频号的转发、推荐、点赞均超10万,下文统计简写为“10万+爆款视频”),全网累计吸粉807万。



那么,“科技大司马”等AI账号是如何诞生的?他们幕后的创作者又有着怎样的实践和思考?


近日,新榜编辑部独家对话了“科技大司马”背后的硅基智能,一家成立于2017年、腾讯担任第二大股东的AI创业公司。



一夜涨粉超50万,AI做号又近了一步?


谈及“科技大司马”等AI账号的诞生,硅基智能创始人司马华鹏认为这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


今年3月,经过多年研究,硅基智能的语音合成模型DUIX Voice和多智能体协作平台DUIX Mind两个关键技术栈终于达到工业级成熟度。为了验证技术的实际应用可能,司马华鹏决定做个社会实验,看看全流程AI账号究竟能做到什么程度。


当时恰逢中美关税战,司马华鹏第一时间就确定了账号方向:“当时我朋友圈的很多企业家朋友都比较悲观,我想不如做个账号替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成就做一些宣传,让大家看到中国的强大。我们是不怕的。”


3月25日,司马华鹏和团队创立AI账号“硅基大司马”,开始围绕中国在军事科技领域的技术突破进行创作,先后介绍了中国科技大学的“千里眼”、国防科技大学的蚊子仿生机器人、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深海机器人等科技成果。


“硅基大司马”的视频结构非常简单,先由司马华鹏数字人出镜,然后以文案+视频的形式,围绕当期主题展开讲述,中间时不时露出几秒司马华鹏数字人。


没想到的是,这些硬核科技视频得到了大批网友的认可,“硅基大司马”的视频号粉丝很快就突破百万。截至发稿前,“硅基大司马”在视频号已经拥有4条10万+爆款视频,全网粉丝数达280万。



“硅基大司马”验证了AI账号的可行性后,硅基智能又迅速开通了“科技大司马”“大司马聊科技”“大司马谈科技”“大司马说安全”等新号,运营多年的硅基智能品牌官号“硅基智能”也改为由AI创作内容。其中,“科技大司马”主要聚焦中国在C端科技上的突破,“大司马聊科技”主要聚焦中国在民生科技上的突破。


以“科技大司马”为例,通过报道中国的激光除草、二氧化碳造淀粉、垃圾焚烧发电等科技成果,“科技大司马”仅用2个月时间就在视频号涨粉166万。截至发稿前,“科技大司马”在视频号的10万+爆款视频有7个,全网粉丝数超250万。



用一条3分钟左右的视频讲述一个完整故事/新闻,这在真人创作领域并不罕见,但至少需要文案、拍摄、剪辑、出镜人等多个角色,且单条视频至少需要1天,但硅基智能内容负责人杨小戬透露,目前硅基智能一个AI账号仅需要一名正式员工和一名实习生就能做到单账号5条视频/天的产量,且员工不需要AI、内容背景,只要培训几天就可以迅速上手。“我们一名曾经负责To B 交付业务的女同事,培训后第二周就做出了一条10万+爆款视频。”


效率之外,“科技大司马”等AI账号的内容质量也相当不错。它们不仅能结构清晰地将一个故事/新闻讲清楚,还能写出不少切合主题的总结性文字。在有着多年新媒体经验、写过四五十万字文案的杨小戬看来,这些AI账号的内容质量已经能稳定达到80分水平。在“硅基大司马”的视频评论区,也很少能看到质疑视频是否由AI创作的留言。



据介绍,硅基智能的AI账号矩阵吸引到了大批对宏观经济、产业升级和国家科技感兴趣的中产男性。


“现在我们的账号后台每天都有几万条私信,大家激动得不得了,我上次去香港出差,不少人还认出了我。”司马华鹏说,“科技大司马”一条讲述中国靠焚烧垃圾发电的视频一晚就带来了50万关注。



如何让AI从0-1创作一条视频?


随着AI技术的进步,用AI写文案、做视频早已不是新鲜事,但对创作者来说,能做和能用之间仍然有一些难以跨过的鸿沟。


文案方面,因为担心AI胡编乱造出一些不存在的数据、报告,对内容准确性要求较高的文案创作者在AI使用上普遍比较慎重。视频方面,AI虽然时不时能创作出一些不错的内容,但本质仍然是抽卡,很难同时保证效率和质量,这大大限制了视频创作者对AI的使用。


走抽象路线的AI短剧和花大力气调试出的AI歌手


杨小戬介绍,硅基智能的解决方案是自研多智能体协作平台DUIX Mind,通过接入DUIX Finder、DUIX Soul、DUIX Writer、DUIX Voice、DUIX Maker、DUIX Insight以及炎帝大模型等模块,分别负责选题、撰稿、配音、数字人出镜、剪辑等工作。



选题阶段,硅基智能将DUIX Finder的信息源限定在了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同时添加若干提示词增强指向性,实现从源头减少AI幻觉。“之前美国发布过一个有关中国科技成果的报告,把它喂给AI后,也成为了我们的选题大纲之一。”司马华鹏补充。


在此基础上,DUIX Finder可以汇总当天政策、新闻、行业动态,结合历史爆款数据生成“选题热度排名”,并标注“潜在传播指数”,最终再由真人运营进行人工挑选。



文案阶段是最具技术含量的环节。为了写出合格的文案,硅基智能做了三件事:


第一,创造“灵魂”。让DUIX Mind深度学习司马华鹏的演讲、采访、书籍等累计数百万字的素材,构建一个专属于“大司马IP”的人格模型——DUIX Soul大模型。杨小戬介绍,当面对一个全新的科技事件,DUIX Soul能基于这一认知模型进行“人格化推理”与观点生成,模拟出“如果是司马华鹏,会如何解读这件事”的视角与表达,由此形成一个具备扩展性、稳定性与一致性的数字人格体系。


第二,搜集素材。让DUIX Mind跨平台、跨领域搜集资料,同时填补常规报道中“未说清、未追深、未连通”的部分,为文案的最终撰写搜集足够丰富、准确的素材资料。杨小特别强调:“DUIX Mind要做的不是信息堆积,而是语义上的重构。”


第三,拆解爆款。DUIX Writer搭建了一个包含超10万篇爆款文章和标题的专有语料库,固化了1000条被验证过的“10万+”爆款文案结构范式,这能让AI明白什么才是符合平台喜好的爆款内容。


一切准备就绪后,DUIX Writer才会开始正式的文案撰写。杨小戬介绍,DUIX Writer拥有科学家、评论家等十多个文案模式,在运营发布指令后,DUIX Writer会根据文案模式提供3-5个可选的爆款标题、3-5个不同的黄金三秒开场白、以及2-3个不同叙事结构的正文版本,真人运营只需要进行选择和微调即可。“科学家模式更强调文案的严谨性,评论家模式更擅长观点输出。”



视频阶段的任务是将文案、语音、人物形象、视频画面等几个部分组合起来,其中,炎帝大模型负责生成司马华鹏的数字人视频底片,大模型TTS引擎DUIX Voice负责根据文案的情感标记生成最终配音,DUIX Maker则负责将音画进行初步合成。


对真人创作者来说,视频素材的搜集和匹配是视频制作中耗费时间最长的一个环节。据介绍,硅基智能通过自建素材库、获得外部素材库授权、AI生成、网络搜索下载等方式搭建视频素材库,并对每个视频进行打标,大大加速了文案和视频画面的匹配效率。


杨小戬提到,理论上硅基智能已经可以实现100%的AI创作,但为了降低AI幻觉,提升内容质量,需要真人运营在各个环节进行审校。在文案环节,运营可以根据需要对标题、开头、观点等模块进行定向调整,在视频环节,运营则需要核对视频和文案的匹配程度,及时替换不合适的视频素材。“我们设计了多Agent协同校验+人工审核+数据锚定的三层校验机制。”


整体来看,硅基智能AI创作的精髓在于拆解任务,然后用不同专长的智能体来解决不同任务,以此降低AI幻觉,提升可控性,最终实现从0到1创作一条AI视频。


杨小戬介绍,目前DUIX Mind还处于封闭内测阶段,但已经有了迁移到其他内容赛道的技术可能性。“比如财经赛道,我们只需要将输入的数据源从科技论文和新闻,替换为上市公司的财报、券商研报和宏观经济数据,同时让AI学习的认知模型从‘大司马’替换为某位顶级财经分析师,底层的多智能体协作平台、数据驱动的选题系统、人机协同的工作流、以及闭环学习的优化机制都可以直接复用。”


与此同时,硅基智能还计划和曾仕强等个人IP合作,复制下一个“司马华鹏”。“司马华鹏认为,从卖工具走向卖结果会是AI发展的下一阶段。



AI时代,真人创作者何去何从?


在硅基智能这样一家AI公司工作给杨小戬这位曾经的创作者带来了极大的震撼,甚至产生了对AI信仰级的认同。在他看来,现在AI还难以替代部分有特色且原创性极高的内容,但腰部以下没有太多辨识度的内容一定会慢慢被AI替代掉。


“未来AI一定会创作出流量比人类更好的作品,因为AI可以看到人类看不到的地方,做出一些人类想不到、不敢做的选题,比如DUIX Finder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挖掘出了智能养猪、激光除草等人类运营不太会选择的冷门选题,最终在视频号收获了两条转发、推荐、点赞均10万+的爆款视频。”



杨小戬一度感受到人类创作者的危机感。他半开玩笑地说:“与其被替代,不如先抱紧AI的大腿。”司马华鹏表示,AI正在重塑内容创作生态,真人创作者若想保持独特价值,就需要更多发挥AI难以替代的创造力与个性表达。


那么,创作者要如何应对AI时代呢?


在司马华鹏看来,未来内容行业一定会进入深度竞争时代,精品化才是AI内容的未来,而不是廉价的大规模生产。


“从内容层面看,AI可控性不足、AI幻觉等问题,本质上都是投入不足。你一个月19美金的ChatGPT,难道指望它给你产生价值1亿美金的内容吗?从平台层面看,垃圾内容对平台就是亏本生意。CDN的带宽费用非常贵,如果平台把一条垃圾内容推给100万人,可能就要消耗几千块钱,平台肯定不愿意这么干。”


据悉,支撑“科技大司马”等AI账号的是硅基智能在嘉兴、南京、昆山等地配备的算力中心,以及采购的大批A100芯片。司马华鹏透露,让AI账号的声音具备情绪化能力的DUIX Voice来自硅基智能合作的一个香港团队,研发费用高达几千万元。


司马华鹏透露,硅基智能正尝试用AI生成更深度、精品的内容,比如让AI阅读一万本书后,再用40万字总结明朝的灭亡原因,最终生成一个30分钟左右的深度视频。


“品味”则是AI时代真人创作者的核心竞争力。司马华鹏认为,文艺作品的本质是以情动人,最重要的1%的创意来自于人类的感动,这是机器很难感受到的。“我们做的事情其实是找到人类的感动点,然后用AI进行放大。”


杨小戬也提到,“科技大司马”等AI账号的成功,除了AI加持下的超高生产力和非人洞察力,对“讲好中国科技故事”这个蓝海赛道的精准切入外,还离不开账号初心带来的用户情感共鸣。


遥想几年前,业内大多在吐槽AI美女的手有多假,但现在不论是“硅基大司马”这类完成度极高的AI账号,还是层出不穷的AI爆款内容都证明,AI正在逐渐成为内容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创作者来说,不论是AI支持者还是AI反对者,都必须尽快适应这个AI存在感愈发明显的时代。



(文:AI新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