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人形机器人竞逐全球标准定义权

在今年WAIC现场,150余台人形机器人同台亮相,成为展馆最受关注的“物种”,从文体娱乐到工业应用,再到家庭场景的初步渗透,一场关于具身智能的实战比拼已经展开。
文|张洋洋

“机器人的火热是意料之中的,这是一个全新的硬件品类,未来它的数量会跟手机一样多,单价接近普通汽车。”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现场,智平方创始人兼CEO郭彦东如此判断,“这样一个横跨产业升级与日常生活的超级赛道,注定将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载体,其火热程度实属必然。”

在今年WAIC现场,150余台人形机器人同台亮相,成为展馆最受关注的“物种”。从文体娱乐到工业应用,再到家庭场景的初步渗透,人形机器人正在从“炫技秀肌肉”转向“干活讲效率”,一场关于具身智能的实战比拼已经展开。

▍技术突破驱动成本下探

对于机器人的热度进阶,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也有同感。

“去年WAIC的‘十八金刚阵列’还以静态招手为主,而今年,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能‘动起来’的人形机器人,这里就像一个技能大舞台。”江磊在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江磊观察,2025年具身智能领域的三大技术演进尤为关键。一是成本下降显著,得益于核心零部件优化和算法进步,企业已经能将部分高端机型成本压缩至50万元以内,甚至有产品定价数万元;二是“大脑+小脑”控制结构逐步普及,配合大模型和视觉语言动作(VLA)系统,实现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和泛化操作能力;三是专用训练场建设提速,企业开始意识到具身智能语料库的稀缺性,积极投入数据采集与闭环训练。

江磊预测,未来3年内,人形机器人将在无人零售、银行导览等厘米级精度需求场景落地;5年内进军工业制造,10年后或可实现家庭服务场景的全面部署。

▍量产即交付“上工”

在WAIC展区人流最密集的机器人区域,来自智平方的多款机器人以“表演+实用”结合的形态亮相。

郭彦东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智平方本次带来了覆盖生活、文体娱乐和工厂作业三类真实使用场景的机器人,重点展示了自研大模型在多任务拆解中的能力,以及机器人在真实工业环境中的通用性适应。

“我们今年大概签下了500台左右的订单,全部都在真实场景中完成任务,不是展示品。”郭彦东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这些机器人已部署于汽车、半导体、生物制造及公共服务四大典型行业,承担包括装配、码垛、拣选、上下料等多项任务。

他强调,智平方不是在替代工厂已有的自动化设备,而是瞄准那些自动化覆盖不到、却又人力紧缺的柔性工作岗位,“机器人不是从一个场景做深开始,而是从多个场景中提炼的“最小公倍数”,用以反哺模型与硬件设计”。

具身智能模型的训练依赖海量多模态数据,包括图像、动作、语言、环境参数等。目前智平方采用“仿真+互联网+真机场景”三维度数据做预训练,并通过真实工作场景中的数据反馈做持续优化。

▍中国厂商竞逐“定义标准”

近期,人形机器人行业大单频繁落地,引发市场高度关注。在今年500台订单的基础上,郭彦东向《科创板日报》记者透露,公司的首个量产工厂将在今年9月落成,计划到2028年实现年交付超过万台的能力。

产业资本的动作也印证了市场信心。郭彦东还透露,公司近期正在开展新一轮融资,融资规模居业内前列,背后不仅包括国资等长期资本,也有产业龙头的身影。但郭彦东坦言,机器人是典型的“融资必要但不充分”赛道,这场比赛拼的是研发厚度,而不是融资规模。

在技术与资本高热交汇的背后,从业者普遍认为,当下具身智能产业正站在新一轮路径选择的关口。

在江磊看来,当前人形机器人正处于产业化分水岭,必须由“表演”向“实用”过渡。“未来3-5年是关键窗口,谁能率先建立训练场、跑通数据闭环,谁就能形成技术壁垒。”他说。

“2025年可能会成为值得记住的一年,中国企业在人形机器人的‘走’、‘跑’、‘跳’问题上写下了解法,而下一阶段,能不能‘干活’,全球其实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们有机会定义新的行业标准。”江磊补充道。

(文:财联社AI daily)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