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智元报道
新智元报道
【新智元导读】Meta投资148亿美元的Scale AI,原本被视为AI的「黄金选择」,然而,另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后起之秀Surge AI,竟早已超越了它!一场AI大战,究竟谁能笑到最后?
在营收上,后起之秀Surge AI一直碾压Scale AI!
没错,Meta豪掷148亿美元控股的Scale AI,竟然被晚成立4年的Surge AI在营收上超越了!

The Information报道:在2024年,Surge营收超过10亿美元,Scale营收为8.7亿美元收入
Surge AI创始人Edwin Chen转发了相关推文,就像在看Scale AI在演滑稽戏。

消息圈内人都知道:Scale早已被Surge超越,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对Scale AI如此不利的消息被报告,这时CEO被Meta天价挖走,Alexandr Wang的离职可谓恰到好处。
O’Reilly Media创始人兼CEO爆出了更大内幕,扎克伯格这次投资不是被坑了,就是炒作:
根据我的消息来源,不仅Surge更大,而且它好得多。很多人告诉我,尽管Scale在媒体上被大肆宣传,但它远不是他们首选的服务商。我不知道是Meta在尽职调查上做得不够,还是说他们更在意炒作的热度,而不是实际情况。

有趣的是,路透社报道称,这家AI独角兽启动首轮融资,募资额10亿美元,估值将达150亿美元(约1000亿元人民币)。
对比而言,Scale AI去年融资估值140亿美元,近期因Meta收购其49%股权并挖走CEO担任AI主管,估值飙升至近290亿美元。
据说,这笔融资主要是为了抓住Scale AI近期客户流失的机遇,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不过,Scale AI和 Surge AI都是华人创立,真是AI领域处处有华人。

Surge AI,过往大多出现在圈内,大众媒体鲜有报道。
但他们的使命非常宏大,致力于用人类智能推动AGI。

Surge AI:用人类智慧推动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发展
他们认为数据质量决定了智能上限:
你的数据质量,决定雄心的上限。
你无法用方框框住智慧,
也无法将诺贝尔奖压缩成复选框。
人类的智能,从来不是流水线商品。
垃圾数据堆不出伟大AI,
正如废铁里炼不出真金。
他们认为是人类的选择的数据塑造了AI的价值观:
海明威、弗里达·卡罗、冯·诺依曼为何非凡?
是生命体验的馈赠——战争、爱情、胜利、过错,
他们赢过的战役,和输过的战斗,
每一次欢笑与挣扎,都淬炼出作品的灵魂。
数据之于AI,恰如经历之于人类。
它让机器智能得以——
证明黎曼猜想、创造全新艺术、将飞船送上火星。
我们建造的机器,终将在速度、体量、记忆上超越人类。
但它们永远是人类之子,
由我们百万次选择中注入的价值观塑造。
数据不是铁锹与镐,而是为人父母的托付。
通往AGI之路,只有一次做对的机会,这是他们的使命:
我们的使命,是培育出如人类般丰盈的AGI ——
好奇、幽默、充满想象力,
闪耀意料之外的才华。
大家想要的AGI,
是能治愈癌症、揭开宇宙奥秘的智能,
还是被点击率、刷榜数据和炒作驯化的AI?
机会只有一次,务必做对。

Surge AI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Edwin Chen,出生于1988年,曾在几家知名科技公司工作,包括谷歌、Facebook 和 Twitter,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经验。

在麻省理工学院(MIT),他学习了数学、计算机科学和语言学
创业念头始于他十年AI实战中的痛点:不管是在谷歌还是Facebook,获取可靠的人工标注数据始终是他最头疼的问题。
在他工作过的那些公司,即使是一个小型数据标注项目,也可能需要几个月才能启动。
但速度和规模并不是唯一的问题——内部标注员的质量也常常堪忧!
而外部标注公司的效率和质量更是令人头疼。他曾经遇到过3个月得到的10,000行文本的标注结果,结果发现50%的标签都是垃圾数据。
他发现即使是像谷歌和Meta这样的巨型科技公司,也缺乏创建高质量数据集所需的专业数据标注基础设施。
因此,他看到了其中巨大的商机。

短短六个月,他们的业务增长了十倍,取得了许多令人欣喜的成果:
通过重新标注现有数据集,帮助客户将机器学习模型的性能提升了50%。
客户将等待新标签的时间从原来的3到6个月,缩短到仅几天。
每周标注数百万张图像和文本,涵盖十几种语言。
而且他们的业务不局限于内容标注:从内容审核、AI公平性,到打电话收集商业和医疗信息,再到核心图像识别和 NLP等问题,他们都有涉猎。
他们用技术驱动产品,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提供功能丰富且完全可定制的数据标注模板,帮助客户通过直观的界面进行数据收集。
其次,提供易于使用的API,使得标注任务可以通过编程方式轻松创建。
通过复杂的机器学习基础设施来标记和修正人类错误。人类和AI相互促进,共同提升产品质量。
最后,「人类/AI协同标注」基础设施,可以让模型随着数据不断输入,逐步接管更多的标注任务。
Surge Al给OpenAI、Anthropic提高数据服务,参与了ChatGPT、Claude3大模型训练过程,验证了技术实力。
身为前数据科学家,Edwin Chen认为在创业初期,数据科学家带来的价值非常有限。他还说,早期也不需要产品经理——产品和方向应由创始人和工程师自己把握。
在《No Priors》播客中指出,他常听到早期创始人把这两个职位列为前五到十名员工之一,「这在我看来简直离谱」。

他直言,如果由他决定,绝不会在初创阶段就招数据科学家。「当你想把产品性能再提升2%或5%时,数据科学家很棒,但创业初期根本不是干这个的时候。」「你要追求的是 10 倍甚至 100 倍的突破,而不是纠结几个百分点的微调,那不过是噪声。」
他也认为,早期并不需要产品经理。只有当工程师没时间或精力再主导产品方向时,这一角色才有意义。「工程师必须亲自下场,他们也应该能想出好点子。」「等公司大了再招产品经理不迟;一开始,创始人就该自己想清楚要做什么产品。」
(文:新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