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级有用”的AI是什么样?
作者|田思奇
编辑|栗子
在生成式AI已从“惊艳”走向“常态”的今天,人们对科技公司的评价标准正在改变。
AI应用层出不穷,炫技式的创新早已不再稀奇。眼下能决定一家科技公司价值的,在于能否把同一套底层能力稳步扩展到更多真实场景,让不同群体切实感受AI的实用性。
7月26日在上海开幕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百度给出了具有代表性的答案。
它没用 “超级应用” 吸引眼球,而是用两个代表样本展示大模型的多场景价值:直播间的多模态数字人矩阵,与城市道路的L4自动驾驶网络萝卜快跑。
十余年技术积累,让百度推动大模型从幕后走向前台,成为稳定可靠、随取随用的基础设施。AI只有 “超级有用”,才会走进日常生活,而非停留在技术秀场。
1.数字人:把“能说会道”变成“能说会卖”

要理解百度“超级有用”的逻辑,不妨先看数字人这个场景。
其实,数字人这个概念,曾经被过度炒作。一些厂商只是用它来展示花哨的视觉和技术的效果,却难以让它承担起实用任务。而百度的做法是,把数字人真正“立起来”,让它从吸引注意力的噱头,变成可以为企业持续创造价值的“数字员工”。
本届WAIC上,百度推出的新一代NOVA数字人,体现了这种定位转变。相比传统数字人强调 “做得像人”,NOVA更注重应用落地的效果。它的核心目的不是模仿真人形象,而是替代真人完成高度重复的内容表达。

通过慧播星平台,NOVA数字人的剧本、声音、动作、脚本、问答和互动这六大模块已完全平台化,让数字人生产像工业流水线一样高效可控。与早期数字人偏重 “视觉炫技” 不同,NOVA的核心价值是实现多模态融合与稳定交互,保证内容可控、一致、连贯。
这背后是百度大模型的积累。数字人不再是 “虚拟人偶”,而是能执行具体任务的智能体。依托文心大模型4.5Turbo的大师级剧本模式,NOVA数字人能生成优质脚本并驱动多模态协同,让数字人在直播间实现形神音容的高度匹配;
其搭载的AI大脑,可实时接收直播数据并自主决策,调度多智能体完成问答互动,并结合热点输出风格化内容;
高效复刻能力仅需10分钟真人样本,就能完成声情动作复刻,实现声音、动作与氛围的精准匹配;
这种多模态调度能力,让数字人能够跨越单一场景,完成从讲解、客服到带货等一系列需要“语言 + 视觉 + 表达”的任务。

更重要的是,数字人的商业价值已获得实践证明。2025年6月,罗永浩数字人在百度电商首场直播,吸引超1300万人次观看,6小时GMV达5500万元,部分3C、⻝品等核⼼品类商品带货单量,甚至超过罗永浩5⽉真⼈⾸秀同期数据。
这组数据证明,数字人在长时间直播中表现稳定,内容质量和带货转化率经得起实战,不只是 “做个样子”,而是能带来收入的工具。
目前,NOVA技术已进入邀测阶段,提前应用于教育、健康等十余个行业的达人与商家。数据显示,知识博主艾弥儿的数字人凭借万亿级知识库,将用户停留时长提升101%;蒙牛悠瑞的数字人通过全时段服务与动态策略,使转化率提高33%。
对中小品牌来说,这无疑是突破直播门槛的机会。以后无需高昂投入,也能拥有高质量内容。 “能说会卖” 不再是头部主播的专利。随着B端需求上升,预计数字人也将走出电商,扩展到教育、政务等更多场景。
业内对数字人的关注点,也在从外观逼真度转向交付效率和一致性。在这方面,百度的实践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它让数字人跳出了 “单纯的技术展示”,形成了可落地、可复制的内容生态。
这种模式确保数字人不再依赖 “首秀”这个话题词的流量,而是凭借扎实的商业逻辑实现稳定运转,也向所有内容创作者清晰传递出一个信号:视频工业化的时代,已经全面到来。
2.“超级有用”应用矩阵:效率安全双重落地

如果说数字人展示了大模型在内容生产的潜力,那么在更复杂的物理世界,百度AI是否同样可靠?以萝卜快跑为代表,百度的一整套AI应用矩阵,正在不同轨道上释放社会和产业价值。
作为百度自动驾驶的核心产品,萝卜快跑已不是测试阶段的小规模实验,而是进入公共出行服务系统。它是国内唯一实现千万级服务的L4自动驾驶系统,累计行驶超1.7亿公里,出险率仅为人类驾驶员的1/14。
本届WAIC上,百度等一批科技企业获得了上海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萝卜快跑还成了本届WAIC大会的接驳车。

此前的7月16日,萝卜快跑还宣布与Uber建立全球合作,应用落地进程将进一步加速。
需要强调的是,自动驾驶不仅是技术能力的比拼,更是对城市治理与公共服务的补足。比如萝卜快跑的无障碍出行功能,可以让特殊需求用户获得平等体验;夜间女性的安全保障设计,提升了城市夜间交通安全性;加上萝卜快跑车队减少碳排放的优势,意味着它不只是技术突破,更在填补公共服务的空白,释放实实在在的社会价值。
支撑这一切场景落地的关键之一,是百度文心大模型持续进化的能力——今年以来,百度已连续发布文心大模型4.5Turbo、X1Turbo等四款产品,其中X1 Turbo在中国信通院大模型推理能力评估中拿下当前最高评级,4.5系列10款模型于6月30日正式开源。近期IDC报告更显示,文心大模型在8大维度调研中独占7项满分,综合实力位居前列。
这种模型能力的突破,同样体现在企业效率场景中。今年3月24日,国内⾸个“对话式”应⽤开发平台——百度秒哒正式上线。⽤户通过⾃然语 ⾔描述需求,即可⾃动⽣成智能表单、H5邀请函的完整功能代码,实现“3分钟⽣成+1⼩时迭代”的极致开发体验。
全量上线首日,秒哒就积累了两万多名体验用户,创建应⽤数量突破3万个。对于缺乏开发资源的团队,以往长尾需求原本四散无序,如今则被集中引向同一条自动化流水线,依靠百度秒哒一点点拼出“大模型做实事”的真实图景。
百度文库与网盘在WAIC现场的演示,则直观展现了大模型时代 “超级生产力” 的实践成效。
作为用户覆盖广泛的内容工具,两者各有侧重又深度协同:文库依托14亿份权威文档与9700万AI月活用户,能将论文、合同等复杂内容拆解为可直接对话的知识单元;网盘则凭借AI相机、AI笔记等功能,自动把手机里的照片、录音转化为结构化资料。这些多模态AI能力,让 “内容处理” 从繁琐的手动操作,变成高效的智能服务。
市场表现也印证了用户认可:2025年6月AI产品榜显示,百度网盘APP月活超1.5亿,位列国内应用总榜第一、全球总榜第二,仅次于ChatGPT。
更重要的是,文库与网盘共享文心大模型底座,形成了 “写—存—搜—用” 的完整闭环:学生用文库生成智能、PPT,文件能秒同步到网盘;团队成员调用网盘里的草稿,用自然语言就能完成改写、补图表,几分钟就得到可提交的方案。原本零散在各处的知识和内容,通过模型被低成本重新联结、高效盘活,让个人与团队的知识生产效率显著提升。
从萝卜快跑带来出行安全与效率的新均衡,到秒哒向普通人开放软件开发,再到文库与网盘让知识整理和创作变得顺手易用。这些应用看似分散,却有着共同的特质:靠 “解决刚需” 站稳脚跟,而不是依赖 “技术新鲜感”。
这是AI价值的终极形态:从 “发布会上的PPT” 变成 “日常生活得一部分”,才算跑通了商业与社会价值闭环。
3.规模化落地,才是AI持久价值的放大器

「甲子光年」认为,AI行业已经进入 “跨场景渗透” 的下半场,谁能规模化复制技术能力,谁才能放大持久的价值。
而上述这些“超级有用” 的应用之所以能在不同场景开花,背后依靠的是百度在算力、框架、模型和应用等各个层次建立起来的完整闭环。
值得一提的是,飞桨、百度智算集群、已和萝卜快跑共同入选本届WAIC的国家AI创新成果展。文心 4.5 Turbo的低价调用与千帆‑百舸10万卡调度共同压低训练、推理与开发成本,也为跨场景复制提供了极具性价比的支持。
与一些公司用超级App打天下不同,百度在构建的,更像是面向未来的超级AI应用网络,它以场景为单位节点式分布,每个产品都是 “超级有用” 的独立终端,又通过统一的技术底座联通。
「甲子光年」认为,这种 “多点联动” 的布局,既提升了系统抗风险能力,又为模型注入了来自出行、内容、开发等场景的多元数据。真实多样的训练样本反向驱动模型性能迭代,让应用矩阵与数据飞轮形成正向循环,推动AI “超级有用” 从概念变成现实。
当世博馆的灯光渐次熄灭,在全球各地,城市的日常仍在被百度AI悄然改变:街头的萝卜快跑继续接送乘客,直播间的数字人高效服务用户,秒哒助力小企业降本增效,文库与网盘支撑着千万人学习创作…… 这些生活化的高频场景,正是技术价值最生动的注脚。
百度用完整的AI路线图证明:AI的未来,不在于惊艳一瞬,而在 “离不开” 的每一天。
(封面图及文中图片来源:百度)

(文:甲子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