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多赚1200块!这款小众AI计时器,凭什么拿下1亿美元融资?

你听说过“计时工具”吗?


这个听起来像是打工人“打卡”的软件,其实只活跃在一个极为小众的圈子里——那些靠“按小时计费”赚钱的人:律师、会计、咨询师。


但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工具,却在最近拿到了1亿美元融资,超过一众明星AI产品。


之所以投资人这么看好,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它掀起了一场专业服务领域的效率革命。


想象一下:当制造业已经实现成本自动核算,零售可以实时追踪库存流转,唯独专业服务行业,还在靠“手动计时”搞利润——手动点“开始”、点“结束”、填写备注,工作效率低、漏计严重,严重拖累收入。


Laurel就是为解决这一痛点而诞生的。


它用AI深度集成邮件、会议、文档、通话记录,实现“无感知追踪+智能生成日志”,让每一位专业人士每天能多记录28分钟可计费时间,相当于为企业带来4%到11%的利润增长。


Laurel CEO Alyza Alshak举了个例子:


一家拥有600名律师、小时费率375美元的律所,仅凭这些“额外计费时间”,一年就能多赚2000万美元。


得益于这样的效果,Laurel的商业化数据极其亮眼:


过去24个月,合同收入从0增长到2600万美元;

过去12个月,年经常性收入(ARR)增长300%,平台使用量增长500%。


接下来,就跟着乌鸦君一起来看看这个小众赛道的超级产品。


/ 01 /

智能时代的盲区:专业服务行业的“时间黑洞”


在国外,“按时计酬”是专业服务行业最主流的计费方式之一。


最典型的,就是律师、会计、咨询这些依赖脑力的高知识密集型职业。他们的收费直接与工时挂钩。比如,美国顶级律所合伙人时薪可高达3000美元,英国“Magic Circle”律所的资深合伙人则能达到1500英镑/小时。


计时方式也有一套行规:不是按整小时、分钟,而是将一小时划分为10段,每段6分钟。行业将这称作“billing increment”(计费时间单元),也是按时计费能细化、标准化的关键前提。


但问题在于——这个制度早已进入了智能时代,计时手段却还停留在“手动阶段”。


长期以来,律师、会计师在工作时要自己记录何时开始、何时结束,分别为哪位客户完成了哪些工作。


后来,虽然诞生了不少计时工具,允许用户记录电脑使用情况、会议、邮件与文件编辑内容,甚至生成精细工作日志(如“为客户X起草合同0.5小时”),但核心依然是人为主动记录。


也就是说:你必须点“开始”、点“结束”,再手动填写说明。


这在实际工作中不仅繁琐,还严重影响专注,导致大量时间流失。根据研究统计,专业人士平均每天会遗漏多达28分钟的可计费时间。


更令人无奈的是:哪怕是SAP、Oracle这些经典计时工具,管理模块也大多存在体验繁重、流程割裂、难以与专业服务工作流深度融合的问题。


比如,Oracle虽然在法律研究上引入了AI Agent,但在工时追踪、成本归集与智能计费方面仍需高度定制,企业需承担额外集成成本。


而对比之下,制造业早已实现成本核算的自动化,零售也能实时追踪库存流转——专业服务行业,还在“手工计时”的逻辑里原地打转。


这正是行业的效率鸿沟,也孕育着变革的机会。


据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美国约有8030万名员工为小时工,占所有正式雇员的55.6%。而在专业服务领域,这种“以小时计价”的工作形态则更为普遍。


在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又高度依赖时间作为价值度量的背景下,Laurel应运而生。


/ 02 /

重塑“时间”价值,每人每天多赚175美元


Laurel 的品牌命名“Mori”(源自拉丁语“memento mori”,意为“铭记终有一死”),既体现了对生命有限性的思考,也呼应了其高效管理时间的核心功能。其logo为一个横置的时间沙漏,强化了其时间管理的品牌形象。



在高度依赖“时间计价”的专业服务行业,Laurel正在重塑“时间”的记录方式——从手动计时、靠人回忆,进化为AI驱动的自动捕捉与智能生成。


它做了几件事,解决了行业的几个“老大难”:


第一,不再依赖人为打卡,自动识别你的每一分钟。


Laurel通过深度集成DMS文档管理系统、Outlook、Slack、Teams、Zoom等常用工作工具,能自动识别用户每天在哪个客户项目下看了什么文档、发了多少邮件、参加了哪些会议、编辑了哪些合同条款。


比如,你花了1.5小时参加了一个条款修订会议,同时打开了Word文档、标记了红线,还收发了几封邮件——Laurel会自动生成一条结构化工作记录:“1.5小时–审查NDA草案并参加关于客户X的IP条款调整电话会议”,无需手动打卡、抠时间点。


这直接解决了传统计时器常见的问题:忘记点开始、漏掉邮件回复或文档阅读等工作,最终只能模糊记下“1小时–修NDA”。


第二,AI自动归类、记录、总结,不再为工作日志头疼。


Laurel内置的AI会自动识别你的工作内容(如审计准备、合同修订、估算报税等),并将其自动归类到正确的客户项目下。逻辑就像Google相册自动给你按面孔、地点归类照片一样。


例如,“为ACME公司准备Q2纳税申报估算并核对分类账差异–2小时”这样的条目会直接归类到ACME的财税项目中,无需手动分配。


Laurel还能根据不同公司的风格自动生成适合发给客户的工作日志文本,语气和格式均符合行业规范,省去了撰写工作说明的重复劳动。


第三,跟计费系统打通,时间就是利润。


Laurel不仅能精准记录时间,还能与律所、会计所的核心计费系统无缝对接,支持SOC II Type II、GDPR等合规标准,将时间数据自动挂钩到收入、利润与合规检查中。


整个链路打通后,用户只需要做一件事:确认并提交。其余的工作日志生成、计费映射、合规检查,全部由AI完成。


这背后的核心,是Laurel的自学习能力。每次使用后,它会根据用户行为、工作风格和项目历史自动优化下次的追踪逻辑,形成“越用越懂你”的企业级时间助手。


截至目前,Laurel已被安永(EY)、ReedSmith等全球顶级专业服务机构采用,并在法律、财会、咨询等细分场景中广泛落地。


根据Laurel数据,每个用户平均每天能多出28分钟的收费时间,相当于每人每天多赚175美元,企业利润能涨4%到11%。


作为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安永借助Laurel对数百项日常工作进行智能分类,“使用Laurel仅五天便收回了前期投入成本”。


得益于客户认可,Laurel的商业化成绩也表现突出。过去24个月内,Laurel的合同收入从0迅速跃升至2600万美金,增长势头强劲。


这是一次“时间”维度的革命,也正在成为AI企业产品化落地最具代表性的范例之一。


/ 03 /

Laurel的三步走:从“记时间”到“重构专业服务”


长期来看,Laurel并不甘于做一款简单的时间记录工具。


在联创兼CEO Ryza Alshak的设想中,它更像是一个试图重构专业服务行业底层逻辑的操作系统。他为此划出了一个清晰的三阶段战略路径:


第一阶段:AI>人类


Laurel的起点是用AI做时间追踪。听起来并不性感,但在律师、投行、咨询等专业服务领域,这是“收入的起点”。


区别在于,Laurel采用的是无感知的数据采集与自动归类:它能自动识别你在处理什么事项、与哪个客户相关,并精准归档。这意味着更少的遗漏、更高的计费时间,更真实的工作画像。


Alshak的底层判断是:在“记录时间”这件事上,AI比人类更精准、更高效。


第二阶段:从“计时”走向“计效”


传统专业服务行业普遍采用“按小时计费”模式。但Alshak认为,时间并不等于价值。


Laurel的下一步,是用AI驱动行业向“按成果计费”转变。在IPO、并购、税务筹划等复杂项目中,收费标准不再是工时,而是最终的业务成效。


这种模式的落地,前提是:能对“工作内容”和“产出价值”做出系统性的识别与衡量——这是AI可以成为新基础设施的地方。


第三阶段:人力资本操作系统


最终,Laurel的愿景是成为专业服务领域的人力资本操作系统。



就像SAP之于制造业,Alshak希望Laurel能帮助律所、咨询公司等机构实现对人力资源的实时感知、价值追踪与智能配置:


谁在做什么?

做得值不值?

是否可以更有效调配与激励?


这是一次从“时间管理”到“价值管理”的范式跃迁。


正如Alshak所说:“我们真正想做的,是让人类专业能力变得可见、可衡量、可优化。”也正是这份野心,让Laurel从一款计时软件,走向了顶级风投IVP和GV押注的平台级机会。



文/朗朗


PS:如果你对AI大模型领域有独特的看法,欢迎扫码加入我们的大模型交流群。



(文:乌鸦智能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