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形机器人发展早期,已经显露出在某些场景的不足。在首届机器人半马上,从大多数人形机器人的续航、速度等综合表现来看,例如送货等场景,专用轮式机器人或许才是未来5~10年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虽然过去几年乃至未来数年里,人形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作为新兴趋势依然将占据媒体头条,但不可否认,机器人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包括人形机器人、移动机器人、人行道送货机器人,以及无人机等,这些产品在此前的发展浪潮中,已经实现功能细分,场景细分,未来通过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加快落地,有望快速改变传统商业模式。
在大多数行业,部署机器人的临界点将因行业和公司而异,例如终端生产力需求可能是部分公司投资机器人的转折点。例如优质劳动力的匮乏以及人类员工劳动力成本的疯狂上涨最终将促使企业采用机器人。又例如机器人的能力特性是否比人类更强。
▍人行道机器人商业化iPhone时刻到来
大多数企业在某类场景会评估,送货机器人还是人形机器人:哪个将首先带来最大的商业利益?在人行道送货领域,目前可以明确发现,轮式送货机器人,在通过性以及负载能力上,都远高于人形机器人。
不少分析师认为,人行道机器人(Sidewalk Delivery Robots)的商业化临界点已经提前到来。

例如外卖订单,采用人行道送货机器人无疑更具优势。因为人形机器人短期内很难使用两轮电动车这类工具,这使得其并不具备同比人类的高性价比。例如在中国,每天约有数以百万计的骑手在中国的各大城市中穿梭,平均每位骑手每日骑行100到200公里,这种庞大的数据意味着效率以及灵活性并存的特点。
目前看来,人行道机器人已经正在大规模商业化的早期,全球不少投资者更加看好这种商业化模式明确的机器人赛道,有预测认为,到2032 年,全球将有多达 470 万台送货机器人投入使用。
全球范围内也有不少领先企业加速了该领域布局。例如美国的Coco Robotics公司自今年早些时候起就已经在赫尔辛基进行实际配送,同时今年起该项目已在美国洛杉矶和芝加哥上线,这些机器人车队能有机会从近 600 家参与商家那里获得配送订单。而此前在试点初期,Coco已为客户完成了超过 10 万次配送,大规模商业化意味着更大量的配送订单正在出现。
另外一家美国人行道配送机器人公司Serve Robotics此前公开表明,其34个月为洛杉矶400多家餐厅配送了超50000单,2025年计划在洛杉矶、圣迭戈、达拉斯和温哥华部署2000台送货机器人,进一步扩大接单量。

还有Starship Technologies也宣布其人行道送货机器人的自动送货量已超过 800 万次,在六个国家/地区 150 多个地点运营了2000 多个机器人,每个机器人每天要穿越125000 条道路和车道,相当于每秒穿越两次。该公司不久前还宣布已融资9000 万美元,自 2014 年成立以来,融资总额已达 2.3 亿美元,这笔资金将用于 Starship 的全球扩张,希望利用送货上门需求的持续增长。
在中国,同样有着类似企业已经取得进展。深圳一家名为推行科技(Infermove)的公司,通过人行道配送机器人产品在苏州、深圳等地进行山姆会员店的配送履约,至今同样履约超50000单,准时履约率达 98.5%,2025年计划在海内外陆续部署约1000台机器人,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

▍结语与未来
随着未来的配送方式走向多模式、多元化,各领域采用机器人的核心目的没有太多变化,依然是继续提升客户和商家体验。那么在此基础上,人形机器人可能很难短期内替代掉人行道机器人这类专用产品。
因为就功能而言,人行道机器人可以在城市和大学校园的短距离递送食品、杂货和小包裹运送中发挥明显作用,也可以在医院和其他类似环境中运送物资,其安全、灵活、高通过性的特性,使其很容易在效率以及性价比上更快达到均衡。
而且这些机器人可以自动驾驶。目前在美国已经承认人行道机器人能够达到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定义的4级自动驾驶水平,并且由于是完全由电力驱动,每次送货的能耗相当于烧一壶水,这意味着非常高的续航能力。在欧洲等地,这种机器人提供了一种零排放的汽车购物替代方案,从而带来不少不可比拟的吸引力。
不仅如此,人行道机器人因为独特的轮足特性,目前看来更容易进入各类交通管理系统 (TMS) ,未来有望将人行道送货机器人纳入整体城市网络,优化模式和算法选择,从而在物流效率上实现进一步提升,这种同时降低成本和排放的模式将带来更显著的竞争优势。
当然这并非否认人形机器人的市场潜力,而是在部分专用领域,适合往往才是最好的答案。
当然,几年后,说不定我们能有一个人形机器人比人类更快第一个冲过终点线,那时候,或许另外一个技术转折点才真正到来。
(文:机器人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