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监管部门迅速行动关停涉事线路、清理违法信息,但这一灰色产业链仍在隐秘运作。
2025年央视315晚会曝光AI外呼机器人滥用乱象后,《科创板日报》记者持续追踪发现,尽管监管部门迅速行动关停涉事线路、清理违法信息,但这一灰色产业链仍在隐秘运作。记者通过暗访电商平台、采访法律专家及受害者,揭开了AI外呼机器人背后的利益链条。
▍315曝光后AI外呼机器人仍在“疯狂拨号”
3月15日晚,央视315晚会点名上海智优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利用AI外呼机器人拨打骚扰电话,其系统可模拟真人对话,单日拨打量达人工百倍。曝光次日,智优擎官网无法打开,但其业务仍通过地下渠道延续。
《科创板日报》记者在淘宝、小红书等平台搜索“AI外呼系统”、“电销机器人”等关键词,仍能找到超百家企业提供相关服务。某商家在详情页宣称:“智能机器人支持24小时无休,日均拨打2000通电话,接通率超15%。”
记者以企业采购名义咨询,多家公司表示可提供“合规版”系统,通过话术优化和号码轮换规避监管。据商家介绍,系统内置开场白、产品介绍、邀约等话术,可根据用户回答(如“拒绝”“肯定”)自动切换应答逻辑。
记者调研了解到,单台机器人日均拨打1000-2000通电话,效率是人工的40倍,成本仅为人工的1/5。在价格上,AI外呼系统按分钟计费,单价平均约0.12元/分钟,未接通不计费。此外还需额外加收年费3000-5000元,包含AI筛选、录音等功能。
部分企业甚至表示,能够提供“C端客源拓展”服务。某公司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通过快手电商平台可以调取3-27日内购买特定商品的用户信息,价格4-5元/条。”据快手2025年数据,其电商月活跃买家达1.43亿,这意味着超1亿用户面临信息泄露风险。
▍技术滥用与监管漏洞催生“暴力营销”
AI外呼机器人乱象的背后,是技术迭代、市场需求与监管滞后交织的复杂生态。
上海交通大学一位AI语音专家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通过AI语音技术的进步和迭代,目前提供AI外呼的公司可以做到,在语音合成上,采用真人录音合成技术,声音逼真度超98%,部分系统支持方言和情绪模拟;在规避监管上,通过虚拟运营商提供的未实名“小号”(如170/171号段)和动态IP技术,规避监管部门的高频呼叫监测;在话术优化上,预设200余个触发关键词,如用户提及“价格”,机器人立即切换促销话术;若用户表露不满,则自动终止通话。
《科创板日报》调查发现,金融、房产、教育等行业,相对依赖电话营销拓客,AI外呼机器人可将获客成本降低70%,自然而然,这三个行业也成为AI外呼对用户形成骚扰的“暴力营销”的重灾区。新浪黑猫投诉平台显示,2024年AI骚扰电话投诉量同比增长230%,涉及金融、教育、医疗等领域。工信部数据显示,2024年拦截诈骗电话15.3亿次,但仍有2.1亿次成功呼入。
2024年11月,王宁(化名)在某网贷平台申请了一笔5000元贷款。一周后,他开始频繁接到自称“银行客服”“金融顾问”的电话,内容涉及“低息贷款”“信用卡提额”等。频率日均8-10通,高峰时段每小时2-3通。对方能准确说出小王的姓名、身份证号、贷款金额,甚至提及“您近期有购车计划吗?”部分电话音质机械、应答延迟,疑似AI机器人。
“这些电话骚扰真是从不胜其烦,已经发展到了不堪其苦。”王宁科创板日报记者,他手机运营商的骚扰拦截功能形同虚设,甚至因骚扰电话影响工作而被公司警告。
▍治理路径:技术、法律与行业自律的协同
深圳一位法律界人士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使用AI外呼系统是否触及法律底线,需要视情况而论。“电话营销需要严格遵守个人信息保护法、广告推送及消费者者权益相关法规。若公司存在非法获取信息、过度骚扰、虚假宣传等行为,将面临民事赔偿、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
面对AI外呼机器人的灰色产业链日渐成型与泛滥,法律界人士认为,需从技术防控、法律严惩等方面搭建起立体化治理体系。
目前,三大运营商虽均有向用户提供识别骚扰电话的服务,然而由于企业拥有大量虚拟号码得以避开监管。此情形下,运营商升级智能拦截系统成为保障用户隐私安全和生活安宁的重要防线,通过AI分析通话特征(如高频呼叫、关键词触发),实时阻断骚扰电话。
记者查询国内现有法律发现,AI外呼机器人作为近年新流行事物,法律暂无对其设置明确的监管要求。与其同时,对于“骚然电话”的定义同样存在界限模糊,从企业角度看,其外呼行为满足单个用户每日仅联系一次的频次要求,然而用户每日接到的营销来电可能涉及多个不同领域企业,这些商业推广行为形成了叠加干扰效应,对其带来了实质性困扰。
多名饱受“机器人骚扰电话”困扰的用户向记者表示,希望能够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保障日常生活。具体包括,将AI外呼纳入监管范围,明确企业需取得用户“明示同意”方可拨打营销电话;细化“骚扰电话”定义,将单日拨打次数、用户投诉率等纳入违法判定标准。
AI外呼机器人并非“洪水猛兽”,其合法应用能提升社会效率。但当技术被滥用,就会沦为侵犯隐私、骚扰用户安宁的工具。AI外呼机器人的治理,既是技术问题,更是法律与伦理问题。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法律严惩等方面的协同,才能让AI真正服务于社会,而非沦为骚扰工具。
正如工信部在315晚会后强调的:“对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必须露头就打、绝不姑息。”这需要监管部门、企业与用户的共同努力,方能守护数字时代的生活安宁。


(文:财联社AI 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