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底层算力到智能终端,中国如何重塑全球AI价值坐标系?|甲子引力X

四位领航者的AI哲学与产业实践。


在全球AI产业经历“模型即服务”的狂飙后,2025年迎来关键转折点:当OpenAI陷入模型规模与成本高低的线性困局时,中国的AI产业正在从算力基建、端侧AI、智能汽车和具身智能切入,快速发展实现弯道超车,重新定义AI价值坐标系。


「甲子光年」观察到,在这4大领域中,北京并行科技董事长陈健、面壁智能联合创始人&CEO李大海、黑芝麻智能创始人单记章、云深处科技创始人&CEO朱秋国,这4位产业先锋的实践,恰好构成了China AI产业变革的完整拼图。





1.中国算力,升维突破


当全球AI产业困于“英伟达依赖症”与“千卡集群”的资源消耗竞赛时,中国已通过算力生态重构,将传统数据中心蜕变为驱动产业跃迁的智能引擎。


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生态网络的启动,标志着算力资源已从孤立的基础设施进化为跨域协同的生产力网络。


并行科技董事长陈健指出:“算力已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我们正通过AI技术重构产业生态,助力千行百业完成智能化跃迁。”


在全球AI价值坐标系中,算力生态代表了AI技术的基础设施和运营模式。


作为专注于算力服务的企业,成立于2007年的并行科技在算力生态领域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其算力网络服务平台已在工业制造、科研教育、新能源等领域取得规模化应用,显著降低用户的计算成本,积极推动了相关产业的“新质”发展。


并行科技通过提供全面、安全、易用、高性价比的超算云服务,降低了AI技术的使用门槛,使更多企业和个人能够享受到AI技术带来的便利。而这种产业赋能,也推动并行科技实现了快速腾飞。2023年,公司营收增长58%达到4.96亿元;2024年第一季度收入继续高速增长32.9%,显示出其商业模式的可行性和市场竞争力。


在并行科技等算力厂商的推动下,中国的算力生态正在改写全球AI的竞赛规则,东数西算的协同网络,将算力转化为驱动千行百业智能化跃迁的血液,在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领域培育出新质生产力增长极。


中国算力生态的升维突破,正在为全球AI发展注入深层变革动能。




2.端侧AI:从“云端”到“场景”的重构


自DeepSeek之后,全球整个AI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模型革命。


面壁智能李大海近期多次强调:“AI大模型正在经历从‘参数崇拜’到‘能力密度’的跃迁。”在他看来,2025年端侧模型将成为AI普惠的核心载体,其竞争力不再依赖云端算力的堆砌,而是“单位算力下释放的智能密度”。


事实上,李大海的这一观点直指行业痛点——随着数据红利见顶和算力成本高企,单纯扩大模型规模已难以为继。而面壁智能的“小钢炮”模型,通过高知识密度设计,在汽车座舱、手机端实现全链条感知与决策,甚至能在断网环境下完成复杂推理。


作为专注于端侧AI技术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创新与应用落地企业,面壁智能的愿景为“智周万物”,致力于创造安全、普惠的通用人工智能。其MiniCPM模型自2024年1月29日于GitHub上开源以来,已获得2万Star,600万余次下载,显示出强大的市场影响力。


从全球AI产业视角看,端侧AI的突破使中国AI企业能够提供更加多样化、本地化的AI解决方案,不仅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还能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殊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


像面壁智能开发的MiniCPM系列端侧模型,实现了在参数量更小的情况下达到与更大模型相当的性能水平,同时具备更高的推理速度和部署灵活性。这种技术突破不仅解决了传统AI模型对云计算资源的依赖,还有效保护了用户数据隐私,提高了响应速度,进一步推动了智能汽车、智能手机、智能可穿戴设备等终端产品的智能化发展。




3.智能汽车的再进化


端侧AI再往前一步,就是智能终端。而2025年智能终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智能汽车。


早在2021年,智能汽车行业就已经开始达成这样的共识:车规级AI芯片的核心不是算力堆砌,而是推理效率与场景适配性。2022年后,包括黑芝麻智能、华为等厂商在芯片设计中均引入“FPS/W(每瓦特帧率)”作为核心指标。


其中,黑芝麻智能所发布的华山A2000芯片以250+ TOPS算力支持Transformer架构优化,让端侧模型在低功耗下实现多模态处理。 


黑芝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全球自动驾驶计算芯片引领者,专注于视觉感知技术和自主IP芯片设计开发。公司致力于打造人工智能和计算机视觉的核心算法和计算平台,为智能驾驶提供高性能芯片解决方案。


截至2024年5月,全国已有47个国家级智能网联测试示范区。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在智能驾驶方面提前谋划,全面布局,自动驾驶汽车已纳入北京市政府2024年重点发展项目。黑芝麻智能作为智能驾驶芯片领域的领先企业,在这一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智能汽车在中国的越发普及,代表了AI技术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展示了AI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随着2025年高速NOA渗透率预计达到15%,城区NOA达到1%,高阶智驾渗透率有望提升。这一过程,显然离不开黑芝麻智能等车机芯片厂商的发展贡献。




4.具身智能:从好玩到有用的价值跃迁


如果说智能汽车在今天已经流行,那么未来的代表无疑是具身智能。


从最初波士顿动力略显笨拙的行走,到今年春晚集体跳舞的宇树科技,再到如今能够在复杂地形解决实际问题的云深处机器人,中国的具身智能已经探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突破路径。


与波士顿动力追求极限运动性能不同,云深处团队选择“先解决有用,再追求完美”。其四足机器人“绝影”已在变电站、消防废墟等场景实现全自动巡检,最大程度挖掘具身智能的实际落地价值,将动态平衡、地形适应等能力转化为工业场景的生产力工具。 


成立于2017年的云深处科技,被称为“具身智能技术创新与行业应用引领者”,是中国在具身智能领域的领军企业。从成立至今,公司已从实验室阶段发展到商业化应用阶段,其四足机器人已在电力巡检、工厂巡检、管廊巡检、应急救援、消防侦查、教育科研等多个领域实现应用。


从AI技术的视角看,具身智能代表了一种新的AI范式,即AI不仅要有强大的计算能力,还要能与物理世界进行交互。云深处科技的四足机器人展示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在极端环境下的应用能力。云深处的四足机器人,显然为中国未来的具身智能产品的商业化之路给出了极具参考意义的答案。


从追赶Scaling Law到定义知识密度定律,从购买算力卡到建设算力网,从数字交互创新到物理世界重塑。中国AI产业的突围,本质上是一次又一次的技术跃迁。而这每一次技术跃迁的背后,都离不开每一位投身其中的企业家们,对技术、产品、业务的坚持与创新。


4月28日,由北京甲子光年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主办,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联合承办的「AI共潮生——2025甲子引力X科技产业新风向」大会在上海举行。


大会当天,由甲子光年创始人、CEO张一甲主持的巅峰对话环节,将邀请面壁智能联合创始人&CEO李大海、云深处科技创始人&CEO朱秋国、北京并行科技董事长陈健、黑芝麻智能创始人单记章四位行业领军者,共同探讨中国AI的全球价值重塑路径。







(文:甲子光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