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眼镜,是不是一定需要屏幕?”2023年10月上市以来,Ray-Ban Meta累计售出超过200万副,在短时间内就超过了AR眼镜数年取得的成绩。这激发了不少AR眼镜厂商对于智能眼镜产品定义的反思。AR眼镜属于上一个XR和元宇宙风口的故事,为了更好的沉浸感和体验,行业总认为需要一块参数更好、价格更高的屏幕,可Ray-Ban Meta反其道行之,完全砍掉了屏幕,重点打磨拍照功能,反而打动了更多消费者。△Ray-Ban Meta 来源:视觉中国“奇点临近和Meta的产品思路,其实是一个很鲜明的对照。” 一位长期关注智能硬件的投资人对《智能涌现》评价道。QIDI希望用一台All in One的设备搞定一切,既要拍照,又要显示好,还要打电话,但最终的结果是售价高昂,体验不好。Meta的思路则是“做减法”,把定义的少数功能做好做透,同时售价不高,会让用户觉得物有所值。以奇点临近为代表的厂商的探索失败,揭示了智能眼镜产品在现有技术条件,仍然存在着“不可能三角” ——成本、重量、功能无法兼得。如果以理想中智能眼镜的终极形态来定义产品,结果就是把昂贵的“半成品”扔给市场。举例来说,目前最简单的AI音频眼镜续航时长可达10多个小时,眼镜可以做到非常轻薄;但加入摄像头功能变身为AI拍照眼镜后,功耗将大幅增加,续航时长也缩短至4小时左右,重量也提升至40克以上,消费者会感到续航短,佩戴也不舒适。而在供应链上,复杂的产品定义也导致奇点临近良率较差。其前员工告诉《智能涌现》,奇点临近QIDI Vida的良品率仅有25%,“又要全彩、又要清晰、又要轻薄、又要续航8小时,供应链根本做不到。”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智能眼镜厂商要放弃关注和研发新技术。从终局的角度来看,当AR眼镜越来越轻,AI眼镜功能越来越多,两者将会融合成为新一代的多模态设备——这是目前AR眼镜行业头部厂商,如Xreal、雷鸟创新和VITURE等一致的共识。这就要求智能眼镜厂商对于新技术保持长期的关注和投入。但另一方面,市场从来不为单纯的技术进步买单,只会为最终产品的体验买单。这要求眼镜厂商们在定义产品时注重真实需求和用户体验,如果强行把昂贵的“半成品”扔给市场,市场会给予你一记响亮的耳光。对此,雷鸟创新创始人兼 CEO 李宏伟曾在去年10月的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智能眼镜行业“不应该只有仰望星空,而没有脚踏实地。”“如果用手机来做类比,目前AI眼镜还处于功能机时代,具备里程碑意义的iPhone 4时刻还没到。但这并不妨碍功能机产品的热卖。AI眼镜品牌需要做的是,在每一个重要的技术阶段重新找一次PMF,直至真正全能的智能眼镜具备可行性。” 上述智能硬件投资人对《智能涌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