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L 2025录用血战,高分论文惨遭淘汰!谷歌AI大佬揭评审内幕



  新智元报道  

编辑:桃子
【新智元导读】ACL 2025录用结果新鲜出炉,8000多篇总投稿量破纪录。今年竞争异常激烈,高分被拒者一大片,还有创新论文因评审标准脱节受挫。

ACL 2025录用结果终于公布了!

最近,ACL组委会正式向所有作者,发送了最终录用决定。

今年是ACL第63届年会,将于7月27日-8月1日在奥地利维也纳正式开幕

前段时间,ACL曾公布了今年总投稿数,高达8000多篇,创历史之最。根据Paper Copilot,ACL 2024总投稿数为4407。

不过目前,论文录用率暂时未公布。

值得注意的是,从网友晒单中可以明显看出,今年ACL的竞争比以往更加激烈。


高分被拒,ACL争破头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CS助理教授Vivek Gupta表示,团队论文最终得到了3, 3.5, 4不错的审稿人评分。元评审(Meta-Reviewer)给了3.5分,勉强过了标准线。

出人意料的是,论文最终被拒收了,甚至没有被接收为ACL 2025的Findings。

有网友对此回应道,不仅仅是你,这样的论文一大把,只是今年的竞争变得非常激烈。

UT Austin博士生Anuj Diwan深同感受,表示自己的论文收到了3, 3, 3.5分,最不次也可以被选为Findings论文。

而且元评审也是3.5分,甚至给出了「值得被主会议接收」的建议。

然而,事实就是被拒了,自己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与此同时,在Reddit机器学习子板块上,一大群网友怨声载道,明明成绩很高,却没有上榜。

Vivek教授表示,可以用「残酷」形容。

比如,一位网友最终元评审4分,最终被拒,表示难以置信。另一位说自己拿到了3,3,4,4.5,以及元评审4分也被拒。

让许多人困惑的是,元评审(即讨论后的最终意见)明明很高,却没有得到录用。

谷歌DeepMind科学家Ahmad Beirami作为一位审稿人,所建议的3、3.5、4分的论文被拒绝。

对此,他指出了ACL存在两个关键问题:

· 元评审意见与最终决策脱节

负责监督AC元评审的高级区域主席(SAC),实际上与最终决策的SAC并非同一个人。

最终录用决定,是由程序委员会(PC)根据名额配额,等非技术因素做出。

· 决策评分体系存在逻辑断层

当前评分标准难以处理「证据不足但创新性强」的特殊情况。

比如,核心论文主张未得到充分验证,本应评2分,但因创新性突出被推荐至主会,通常对应4分。

现行制度却要求,此类论文折中评3分(Findings档),恰恰违背了科学评审的精确性原则。

另一位来自AI初创研究主管Xin Eric Wang,以作者和AC双重角度去看ACL Rolling Review系统今年启用的全新评审表和评分标准,与往年相比,差异非常大。

一位CS博士生称,以往2.5分还算及格,现在在这个表格中明显不合格。

ACL评审标准


根据ACL Rolling Review公布的评审表中,审稿人需根据如下标准对论文技术严谨性进行评估。

Overall Assessment(OA)的评分标准如下:

· 5= Consider for Award:我认为这篇论文可以考虑在ACL会议上获得杰出论文奖(最多前2.5%论文)。

· 4.5 = Borderline Award

· 4 = Conference:我认为这篇论文可以被ACL会议接受。

· 3.5 = Borderline Conference

· 3 = Findings:我认为这篇论文可以被ACL的Findings接受。

· 2.5 = Borderline Findings

· 2 = 下个周期重新提交:我认为这篇论文需要大幅修改,可以在下一个ARR周期完成。

· 1.5 = 下下个周期重新提交:我认为这篇论文需要大幅修改,无法在下一个ARR周期完成。

· 1 = 不建议重新提交:这篇论文需要完全重写,或者与ACL社区无关


网友晒出成绩单


在如此激烈的顶会评选中,同样有不少出彩论文拔得头筹。

这不,已经不少网友晒出了自己的战绩。

来自阿里千问团队郑楚杰激动地宣布,清华博士期间的最后3篇论文中榜。其中一篇还被评为Findings论文。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黄任泽大获全胜,博士期间所有论文都被接受。ACL中了4篇,ICML中了2篇,全都是以第一作者发表。

来自微软研究科学家Xiaoyuan Yi也有三篇论文被接收。

谷歌高级研究科学家Raj Dabre提交了6篇论文,共有4篇被录用。

同时,他还指出,今年论文筛选变得非常困难,甚至在过程中还存在人为失误的因素。

还有的学者晒出了自己第一篇被录用的论文。

(文:新智元)

发表评论

×

下载每时AI手机APP

 

和大家一起交流AI最新资讯!

立即前往